《雉带箭》 - 唐·韩愈

2024-11-23 可可诗词网-哲理寓言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唐]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急。

决人冲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韩愈早年曾在几个节度使手下当属官。这首诗就是他在徐州节度使张建封手下任观察推官时,为赞扬张的高超射艺而作的。诗作记叙了张射猎野雉的全过程。亦即将军与野雉之间斗智斗巧的全过程。经火后的原头“静兀兀”,突出了野雉的狡诈沉着。突然目标一闪而出,瞥见猎鹰后又迅速隐伏起来,可见它的机警敏捷。这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对手。将军却异常沉着稳健,虽“盘马弯弓”,屏息凝神、却并不轻易射出箭去。“惜”者,珍惜,慎重也。野雉终因难以隐身(“地形渐窄”)和惊于人声(“观者多”),猛然从人群之中冲飞上天,疾如流星。早已引弓待发的将军,捕捉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撤手放箭,在百余尺的高空,箭到雉翻,堕落马前。在众下属的赞叹声中,将军仰面朝天,开怀大笑。这是一幅何等鲜明、生动的射猎场面!将军终于用他的高超技艺令众人叹服,诗人却以此诗给了读者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和哲理启示。

知己知彼,方能稳操胜券。将军有丰富的狩猎经验,对野雉的特性了如指掌,所以,他不因火烧后的“静兀兀”而放弃搜寻猎物,也不在野雉‘出复没’之时,轻易放箭。一直待到野雉惊慌失措,高飞上天,目标完全暴露无遗之时,才一射而中,所以最后“五色离披马前堕”是必然的结局。可见,经验是取胜的先决条件。为人处世,阅历的深浅,经验的多寡,实在是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冷静沉着,方能抓准战机,一击而中。在众人围观之下,将军欲“以巧伏人”,产生当众露一手的心理,是毫不奇怪的。但若把持不住自己。急于求成,反会功败垂成,让人暗中耻笑。这点分寸感,将军把握得很好。自己的弓力有多大,他也十分清楚。所以,野雉“出复没”时,目标一现即隐,没有把握不放箭;野雉“决人冲起”时,不能让它飞得太高太远,在“百余尺”这个自己有把握百发百中的高度内,抓住时机,一发中的,为自己赢来声誉,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之中的,矛盾的解决总有一个最好的契机,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再加上其他的必要条件,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技艺高妙,方能稳获战果。射技讲究静如松,动如虎,在臂力、眼力和定力中,最难的是定力,即拉弓如满月却引而不发,不躁不烦,心平气顺。练到这个程度,方能做到出神入化,矢到的落。且看诗中的将军,在目标初一现即隐时,就朝其可能出现的方向挽引强弓而不发,待其冲起百余尺时才让箭离弦而去,其臂力、眼力、定力是何等的惊人!若待野雉飞起再拉弓,必将痛失良机,劳而无功了。这种超一流的技艺,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更使人深悟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没有平时的千日苦练,哪来猎场上这神奇的一箭!熟能生巧,巧从熟来,事情难道不都是这样的吗?

窥一斑而见全豹。将军在猎场上的诸般精彩表演,正是他在战场上的风彩的缩影。韩诗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想象和联想的余地。战场上的这位将军,定是位知己知彼,善于把握战机,指挥若定,深受拥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糜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常胜将军。赞小巧以扬大巧,这也许正是韩愈写这首诗的目的之所在吧。

韩诗注重气势,力求新奇,此诗也不例外,诗人以目击者的身份,选取最能表现将军风彩的瞬间,用定格特写的表现手法,动静相宜的映衬手段,鲜明的色彩对比,流畅凝炼的语言,拍摄出一幅幅给人深刻印象的艺术画面,的确气势不凡,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