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博士画竹》 - 元·王冕
[元]王冕
湖州老文久已矣,近来墨竹夸二李。
纷纷后学争夺真,画竹岂能知竹意。
奎章学士丹丘生,力能与文相抗衡。
长缣大楮纵挥扫,高堂六月惊秋声。
人传学士手有竹,我知学士琅玕腹。
去年长歌下溪谷,见我忘形笑淇澳。
我为爱竹足不闲,十年走遍江南山。
今日披图看新画,何当置我于其下。
竹冠草衣相对坐,坐啸清风过长夏。
柯博士,名九思,号丹丘生,以画竹著名。元文宗时曾拜奎章阁鉴书博士。王冕此诗,既赞其画,更赞其人,字里行间充满了友情。首四句反衬,振起全篇。宋代画竹圣手文同(与可)曾任湖州知府,故曰:“湖州老文”;李衍、李士行父子亦以墨竹著称。后学者纷纷起而模仿他们,却少有人能做到神似。中四句着力刻画柯九思的画艺之高妙,功力可与文同相匹,大笔长毫挥洒自如,观画如闻竹涛声声,令人钦羡不已。次四句进而剖析柯九思技艺如此高超的秘诀之所在:他人总以为是手上的功夫,我却知道他胸中自有成竹。琅玕,即竹。因为去年在淇水岸边,我俩不期而遇,观竹长歌,兴奋得不能自制。淇澳,淇水的曲岸,《诗经》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其地古产竹。柯不畏路途险远,“长歌下溪谷”去实地访竹,岂能不知竹意?亦点出我与他志趣相投,情同手足。“我为爱竹足不闲,十年走遍江南山”,转写我对竹的感情之深,亦说明我的赏竹水平之高,为后面用一铺垫,欲擒故纵。最后四句,则极力称颂柯博士的竹画,几能以假乱真。请看,观其画,竟想置身于画中,面对修竹,顶竹冠,着草衣,听阵阵清风掠过,恰似夏日纳凉,凉爽舒适,心神俱宁。画竹至此,真可以说是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了。
王冕与柯九思同为元代著名画家,他们爱竹画竹,透露的是不甘在异族手下为奴的心声,竹是民族气节的象征。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如此寻觅着自然生态下的翠竹,“长歌下溪谷”,“走遍江南山”,如此执着地钟情于竹,忘情于竹,深知“竹意”,深慕竹节,并以此激励自己,更以此来发见同道,引为知己。所以,此诗赞柯博士画技,只是表象,慕柯博士品节,方为真意,进而表露出与柯的相知之深,相交之密,真可谓知柯博士者,王冕也。
此诗亦给我们一定的哲理启示。“人传学士手有竹,我知学士琅玕腹”,交友难,交真心朋友更难。朋友相交,贵在相知。“我”知学士,不是象一般人那样,知他画技高超,手中有竹,而是知他内心深处充满了民族气节,并由此慕竹寻竹画竹,在竹画里寄托自己的心声。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柯博士的画能通“竹意”,却少有人能像王冕那样品出个中真昧,不是深交,何能至此!诗中的“竹冠草衣”云云,是诗人不重权势重名节心意的形象化,亦是对柯博士画意的准确阐释。柯博士得友如此,可谓足矣!考王冕行志,可证明我们的分析大致不错。王冕曾游大都(今北京),元泰不花荐以词馆职,不就。归隐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后投奔朱元璋,任咨议参军,逝于军中。他以梅画著称,亦善写竹石。与柯博士如出一辙也!
此诗自然质朴,波澜起伏,善用对照,陪衬烘托,曲尽其妙。如以“纷纷后学”衬“奎章学士”,以“人传”衬“我知”,以我“足不闲”之动衬“相对坐”之静,以“十年”衬“今日”,都是恰到好处,起到了凸现主旨的作用,令人回味无穷。
-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唐·杜甫
[2019-05-11]
-
《乌生》 - 汉· 《乐府》
[2019-05-11]
-
《九月八日》 - 唐·司空图
[2019-05-11]
-
《乞食》 - 晋陶渊明
[2019-05-11]
-
《书能误人》 - 明·李贽
[201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