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 唐·卢照邻

2024-02-12 可可诗词网-哲理寓言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唐]卢照邻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

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

春景春风花似雪,香车玉舆恒闻咽。

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倡家不来折。

倡家宝袜蛟龙帔,公子银鞍千万骑。

黄莺一向花娇春,两两三三将子戏。

千尺长条百尺枝,丹桂青榆相蔽亏。

珊瑚叶上鸳鸯鸟,凤凰巢里雏鹓儿。

巢倾枝折凤归去,条枯叶落任风吹。

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

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

谁家能驻西山日?谁家能堰东流水?

汉家陵树满秦川,行来行去尽哀怜。

自昔公卿二千石,咸拟荣华一万年。

不见朱唇将白貌,惟闻素棘与黄泉。

金貂有时须换酒,玉尘但摇莫计钱。

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处。

苍龙阙下君不来,白鹤山前我应去。

云间海上邈难期,赤心会合在何时?

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




卢照邻(637?—690?),字升之,幽州范阳(今北京市南大兴县)人。初唐四杰之一。曾为邓王府典签及都新尉,染风疾辞官。后手足痉挛,成为残废。隐居不出,自号幽忧子。作《五悲文》,自述生平遭遇。终因不胜病痛,投颍水自尽。有《卢升之集》(又称《幽忧子集》)。

这首共有四十句的长诗,主要是以世事无常来论证封建统治者的权势不能久持,富有哲学道理。

全诗分两大部分。前二十句写自然界的荣枯变化,后二十句写人生的贵贱变化,两者在内容上互存联系,构成了喻体与本体的整体关系,也构成了比中见理的辩证关系。

第一部分,由渭桥边的枯树触发出联想,描绘了它从前春花盛开的荣华景象。就是这倒卧在古田的枯树,往昔有红紫相辉的丽色,有如烟似雾的繁茂,有像雪披盖的艳花,还有珊瑚般的虬枝,真可谓达到了至美的境地。它那“千尺长条百尺枝”的姿态,颇有非凡的吸引力,黄莺会在这里啼鸣闹春,凤凰会在这里筑巢定居,鸳鸯会在这里双栖忘返,就连高贵的丹桂青榆也在这里骥附庇荫,这里简直成了极乐世界了!入人眼目的尽是过往不停的香车玉舆,不绝于耳的尽是断断续续的马啼声声;豪富浪荡的公子哥儿,妖冶显阔的倡女之流,纷趋竞骛,到这里狂欢戏游,好一幅鲜明的世态风情图画!可是到后来,这一切美好的景象消失了,“巢倾枝折凤归去,条枯叶落任风吹,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风起叶落,木枯枝断,飞禽离去,游人绝迹,弥漫着悲凉的气氛,而从古至今的荣枯之变化君王怎会知道呢,这一诘问的本身,就有哲理的含蕴,能够激起人们去作“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反思。封建统治者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殊不知表面上的兴盛却潜伏着衰亡的危机,醉生梦死的享乐的后面便是社稷的沦丧。这一部分所写全属虚拟之辞,在比兴象征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凄怆之慨。

第二部分,承接第一部分感喟人生的短暂,告诫人们不要被荣华富贵所羁,而要去求精神的解脱。“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这两句诗是前面末两句“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的延伸,意脉相连,成了全诗主旨的聚焦所在,闪耀着哲理的光芒。人的一生贵贱难料,没有自始至终的荣华富贵,须臾之间有的人就可能变得一贫如洗,说明了贫富跟国家的兴亡盛衰一样的无常,瞬间即可相互转化,这在客观上道破了一个哲理: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这就是“难久恃”的规律,并且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倏忽”和“须臾”极言变化之速,因此时光流水谁也不能堰阻,改朝换代谁也无可奈何,再说富贵公卿,别看他们是玉貌髫年,顷刻之间就会走向黄昏暮月,而葬身棘草之中,命归九泉。这些看起来是哀切的唱吟,实际上是借贫富、穷达、生死来发抒沧海桑田的感慨,指出没有必要把富贵看得太重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只不过是朝暮之间的事,倒不如去狂饮行乐,游冶取欢,“金貂有时须换酒,玉尘但摇莫计钱”两句诗还是强调了富贵生活的不足贵和不足恃,这很有点像李白在《将进酒》中所表现出的狂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不惜典裘当马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如此的放浪形骸,不就是视富贵如过眼云烟的心态写照吗?诗人卢照邻自身的境遇不佳,位卑职冷,对于仕宦十分厌倦,故而产生了“悠然出尘网”(杨炯:《游废观》)的思想,热心于求友访仙,于是便驰骋想象,向往白鹤山前的仙境,神游云间海上的仙山,但赤子的重生转世却是渺邈难期的,那就寄希望于健康长寿吧。“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只祈求“尧年”即长生不老这愿望的实现,永久地象巢由(巢父与许由,古隐逸者,即平民)一样遁世也就满足了。这种思想的根源,乃在于封建时代的士人最易于以它作为精神解脱的逋逃薮。然而,这也可看作是对人生热烈执着的追求,深受唐代盛行的道教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这首《行路难》诗,本意是说明国之兴废不在其他方面,而仅在于人事,向那些凭着不足恃的富贵而骄奢淫逸的豪门贵族敲起了警钟,提出了“治”则应防“乱”的暗示。本诗通过自然界的荣枯景象,将盛衰兴亡之理叙出,显得更有说服力量,继之就贵贱的互相转化阐明了人生观,说理显豁明瞭,使人悟到了安中有危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