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其一)》 - 宋·苏轼

2019-05-11 可可诗词网-哲理寓言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宋]苏轼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这是苏轼为其外甥所作的一首赠言诗。“柳氏二外甥”长名柳闳,次名柳闢,是苏轼妹婿柳仲远之子,书法家柳瑾之孙。柳氏兄弟“才德甚美有意于学”(黄庭坚《诗序》),向舅父苏轼讨求笔迹,苏轼因作绝句二首相赠。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在这首诗里,作者以亲切的笔调、生动的形象向二甥说明了博学的意义和途径,揭示了学习的一般规律,具有哲理意味。

起首两句“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着重说明勤学博学的重要意义。“退笔如山”用陈、隋间书法家智永事。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孙,山阴永欣寺僧,继承祖法,精勤书艺。据《太平广记》载,智永住吴兴永欣寺时,积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甕,每甕皆数千,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退笔如山未足珍”,明里是说如山退笔不值得珍惜,实际上还暗寓了这样的含义:即欲成就大学问、大事业者必须勤学苦练,绝不能贪走捷径。智永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书法名家,其流风余韵波及初唐,完全是靠了他的勤奋、刻苦。“读书万卷始通神”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意,勉励后生晚辈博览群书、刻苦学习,意即只有多读诗书、广泛积累知识,才能使自己下笔为文游刃有余、如有神助。作者《送任汲》一诗中“读书万卷诗愈美”,也是这个意思。这里的“始”字是一个表示因果条件关系的虚词,它在“读书万卷”与“通神”之间起连接作用,使二者成了因果条件关系:即只有“读书万卷”,才能使自己“通神”;换言之,如欲使自己“通神”,就必须“读书万卷”。一个“始”字表现了作者对学习与创造、积累与发展关系的辩证理解,这对我们确实是不无启发的。我们不管是搞创作、还是搞研究,虚心刻苦地学习是成功的第一条件;博采众长才能充实自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成就自己。没有“读书万卷”的学习和积累,自己是不能进入“通神”的境地的。而从上下句的关系来看,这两句又构成了一个倒置的因果:即退笔如山未足珍惜,因为读书万卷始能通神。前者为从,后者为主。这说明作者的着眼点始终在于突出“读书万卷”的重要性,以勉励后辈博学、勤学。

第三、四两句侧重说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在明白了广泛学习的重要性后,那么,如何去求学求知呢?“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以亲切的笔触向二甥回答了这一问题。“元和脚”用柳家事。一是指柳公权。柳公权在唐代元和年间,书有名。刘禹锡《酬柳宗元》诗云:“柳家新样元和脚,且尽姜芽敛手徒。”“元和脚”即指柳公权的书法艺术对元和时代的审美规范作用,这里借指高超的书法艺术。二是转指柳瑾。柳瑾名子玉,擅长草书,作者曾作《观子玉草圣》,中有“柳侯运笔如电闪”之句。因二甥皆为子玉之孙,故又以“元和脚”借指柳瑾的草书艺术。“家鸡”这里喻指家传之学、家传之艺,语出《南史·王僧虔传》,中云:“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分,在荆州与都下人书云:‘小儿辈贱家鸡,皆学逸少书。’”这两句的意思合起来是说,你们家自有宝贵的艺术传统,所以你们既不要厌弃家学渊源,同时又更要注意向别人讨教。它充分表现出了作者有关求学求知方法上的真知灼见:在选择学习的对象和目标时,既不能好高骛远,视家艺为敝屣,更不能坐井观天,盲目排外;既要重视家传之艺,更要注意向他人学习、求教。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家传之艺是整个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而学习起来则更为便利,更何况柳氏艺术又是具有审美规范意义的“元和脚”,所以必须重视“家鸡”,虚心地向之学习,自觉地作之传人。但是家艺毕竟只是整个文化传统的一个部分,因此绝对不能一叶障目,夜郎自大,而必须广泛学习,博取众长,只有这样,才能给“家鸡”注入新的活力,使之保持恒久的生命。在“莫厌家鸡”与“问人”的关系中,作者最为重视的是后者,一个“更”字就说明了这一点。第二句中的“读书万卷”本来就有博采众长之意,而在“其二”中作者更向二甥提出了“何当火急传家法”的正面劝告。“莫厌家鸡更问人”是苏轼对后辈的谆谆教导,也是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自身实践经验的结晶。苏轼文学、艺术方面的杰出成就决定于多种社会历史因素,同时也是与他的广泛学习息息相关的。他少时即师从其父苏洵,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又广泛涉猎百家。即以其书法艺术为例,他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等诸家,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注重家学,更要善于“问人”——问今人、问古人,这是苏轼以其切身的体验对二甥发出的诚恳亲切的劝勉,这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是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的。

这首赠言诗深刻地说明了广泛学习的意义和途径,议论色彩浓厚,但是它却不给人以枯燥乏味之感,主要是因为它在艺术传达上使抽象的哲理得到了形象化的展现。这种形象化的主要手段就是大量的用事用典。这正反映了苏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小诗共四句,每句都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典故。如以“退笔如山”喻指勤奋刻苦的学习,用“元和脚”借指柳家书法艺术的高超。这些典故不仅言简言赅,艺术概括力强,而且其本身也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从而使读者在受到深刻的哲理启迪的同时,也受到了浓郁的诗美的享受。作者对典故的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运用,是作者广泛学习、博积才学的结果,其本身也恰恰印证了本诗所揭示的“读书万卷始通神”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