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其一)》 - 晋左思

2019-05-11 可可诗词网-哲理寓言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晋]左思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左思(250?—305?),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他生活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已经形成的西晋时代。他虽然博学能文,但由于出身寒素,所以仕进很不得意,郁沉下僚,仅官秘书郎。

这首诗是选自作者《咏史》八首中的第一首。它表达了诗人愿为统一国家、安定边患效力的抱负,抒发功成之后归隐田庐的淡泊情怀。

诗一开头的四句,是说自己具有出众的文才。“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弱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成人,束发加冠,但身体还不够强壮。柔翰,指毛笔,这里借用来指文学创作。卓荦,卓越、特异的意思。两句诗是表述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很会写文章了,而且博览群书,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左思确有才学,代表着太康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如他作诗,显得充沛劲挺,笔墨之间流宕着英风豪气,情调高亢昂扬,被钟嵘誉为“左思风力”(《诗品·宋徵士陶潜》)。他“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以贾谊的《过秦论》为典范,仿效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也就是以名篇作为自己写作的楷模。他如此自叙才能的超群,表明了胸中怀有大志。

诗中的下面八句,是说自己具有施展才能的抱负。“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鸣镝,即响箭。羽檄,指插有鸟羽的军事告急文书。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边疆苦于外患,告急的文书飞快地传到京都。苦,形容敌方的侵犯频频不断,生活不得安宁。飞,传达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诗人面对国家卷入了干戈的局势,想起自己“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甲胄士,谓将士。穰苴,田穰苴,人名,春秋齐景国时作大司马,善治军。后来“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司马穰苴兵法》”(《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这两句诗是说诗人虽不是上阵作战的将士,但过去读过兵法。他可以为军事谋划决策,因为自己还是精通武略的。左思是很想得行其志的,心雄气豪,于是他高声唱道:“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长啸,放声呼啸。东吴,指三国时代的吴国。两句诗是说诗人发出响亮的啸声,啸声激荡着清风,勇气非凡,没有把东吴放在眼里。可见,他有献身国事的强烈愿望,也有平定战事的足够信心,如果让他的文才武略使用出来,那必是有功于兴国固业的。因此,他要求能做到“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铅刀,铅质的刀,言其不锋利,铅刀贵一割,典出《东观汉纪》,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班超上书请兵,其中有“臣乘圣汉威神,出万死之志,冀立铅刀一割为用”,比喻才能微薄。骋,指付诸实施。两句诗的意思是:铅刀虽钝,却望有一割之用,自己虽然才识浅陋,但还想实现为国出力的理想。左思的功业心很强,无奈仕途失顺,只得屈居下位。他有才能而又有抱负,然而身受压抑,不免愤愤不平。这种不平的心情,明显地表现在“梦想”这句诗中。

诗的末四句,是说诗人具有功成而不受赏的高节。“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眄、盼,都是看的意思。澄江湘,指平定东关,当时江湘(长江、湘江)均为东吴所占。羌胡,指当时我国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两句诗即指伐吴诏书中说的“孙皓犯境,夷虏扰边。……上下戮力,以朽夷句吴,北威戎狄”。这是左思“骋良图”的具体内容,说明他虽然不慕富贵而却有建立功勋的壮志。“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田庐,田园房舍,这里指故乡、故里。两句诗是说功成之后,谢绝封赏,归隐田园。诗人说:“吾希段干木”,他仰慕战国时魏国隐居不仕的贤士段干木。还说:吾慕鲁仲连”,他又敬重战国时齐国却秦军的高士鲁仲连。这两个人“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咏史》其三)。左思像他们一样,视功名利禄为浮云,在“弄柔翰”中一再表白了这种高尚的志向。

这首诗从诗人的热中用世中给人们的哲理启示是:人尽其才,有才不用是才的浪费。然而那时的门阀制度限制了诗人聪明才智的发挥,颇令人叹惜。难能可贵的是左思并不因自己才能的被埋没而就丧失了人生追求,在他的诗里没有一般失意士人的叹老嗟卑的腔调,没有攀龙附凤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有一心想去尽自己的才去报效国家的欲望。这种胸怀也反映了诗人意志力的坚强,它来自“有才必有所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诗人摒弃了“无功不受禄,受禄必有功”的官场庸俗哲学,在诗中抒写了自己有功于国而不受爵的怀抱,无疑这种知荣辱的人生观,是值得赞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