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 宋·辛弃疾

2023-07-16 可可诗词网-壮志豪情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宋·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江淮流域一带,春秋战国时代属楚国。〔遥岑(cn)〕远山。〔季鹰〕张翰,字季鹰,晋朝吴郡(今苏州市)人。曾在洛阳做官,看见秋风起,想念家乡的鲈鱼脍和莼菜,就辞官回家。〔刘郎〕指刘备。汉朝末年,一个名叫许汜的,有“国士”之名,刘备批评他说:“如今天下大乱,希望你能忧国忘家,替社会做些事。你却只管买房置田,说些没有价值的废话。” 〔树犹如此〕东晋时,大将军桓温率部北伐,在路上看见自己从前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了,想到时光易逝,叹息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当时作者应叶衡之聘,担任帅府属官。到这一年为止,作者到南宋已经整整十二年了。建康,对于辛弃疾是个容易勾起旧情的地方。他首次南下晋见高宗是在建康,擒到叛徒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也是在建康。后来又到建康任过通判之职。这次他因叶衡的赏荐,重到建康。重游旧地,他看到江山依旧而人事日非,心情无法平静。他的才能、建议,始终没有引起南宋朝廷的重视,他的抗金救国的雄心大志没有被人理解,好友叶衡举荐他来到建康,而叶衡又被朝廷调到临安去了。辛弃疾登上赏心亭,远眺祖国河山,勾起了他满腹的苦水,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的上阕,从写天地河山入手。先写天,次写长江流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时属秋天,天高气爽,可以极目远眺。作者站在赏心亭上,纵目远眺千里大江,水天浩茫,秋意无边。起句气势宏浑,笼照全篇,包容了山水空阔壮丽的境界。“水随”一句分写江水,笔调奔放,见出作者胸襟的阔大。接着,作者写远山。“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远远望去,大江北面的远山,就象那美人头上碧色的玉簪和螺形的发髻,是那么妩媚,那么诱人!可是,眼前那美丽的祖国山河,此刻却只能引起人们的忧愁和遗恨而已。一句“献愁供恨”,就把眼前的娱人美景添上了一层灰暗的情调,隐含“伤心人别有怀抱”之意。这里作者对国事的“愁”和对敌人、对投降派的“恨”,是全篇词的主旨所在,是作者感情波浪的总根源。上阕的最后写了人。“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夕阳正斜挂在城楼的箭垛上,一只离群的孤雁却一声声凄然地叫着飞去。“落日”,已使人有迟暮之感,“断鸿”,又使人产生孤凄的意绪。对于一个流落在异乡的远方游子来说,本来心里就有无限的伤感,再加上面对这般的环境,感情的寂寞和痛苦就更加沉重了。作者归家无路,报国无门,心情激愤,想压抑又压抑不住,于是“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看金刀,拍栏杆,杀敌激情按捺不住,但朝廷中的昏君奸臣正热衷于投降偏安,又有谁能理解爱国志士此时的心境?悲慨之意,毕现于字里行间。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写天,写得气象广大;写水,写得视野辽阔;写山,写得有愁有恨,群山生情。这里作者的写景,不是纯客观地写自然景物,而是融进了作者深挚之情的主观化之景。写了融情之景以后,又很自然无迹地转入写人情人事。描写的视角越来越集中,感情的渲染越来越浓烈。

词的下阕,接连用了三个典故,以抒写自己的感怀。他鄙视象西晋时的那个张季鹰,贪图家乡的鲈鱼脍和莼菜羹,而弃官不仕;他也蔑视三国时那个只知求田问舍的许汜,这种人若见到当时胸怀雄才大略的刘备,岂不要羞愧死!怀才不遇,往往会使人消沉。但作者把不遇于时看作是短暂的,表白了自己仍怀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他南归已有十二年了,时光流逝了,生命消失了,恢复失地却还是遥遥无期,赏心亭畔的树木也都长大了,睹物伤情,能不感慨系之!“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感慨之极,不禁失声痛哭了,但是又有谁人请来多情的姑娘,为英雄拭干那忧国伤时的热泪呢?这里呼应着上阕末“无人会”的感叹,豪气浓情一时并集,使人领会到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情绪之深。

《白雨斋词话》说:“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雄大和沉郁的特点,在这首词中得到了最为明显的体现。上阕写到大江景色,是那么富有气势,而远远近近的山河天地,也正表现了作者重重迭迭的忧愁怅恨。下阕抒写的那种不快意的感情,是那么的激愤深沉,而作者面对这样那样的选择,正是表现了他这样那样的苦衷,但作者没有为身为家的私心,反映出的是作者为国忘家的崇高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