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意象

2023-01-26 可可诗词网-初中诗词考题 https://www.kekeshici.com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从形象出发,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塑造典型人物的不多。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例如《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要理解诗中的“柳色新”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这样的例子还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等。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自然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柳色新”写景的目的所蕴含的“惜别”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又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对江南美景的怀念。

在古诗词中,这样的意象是不胜枚举的,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例一: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 开头两句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和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更是美不胜收。

解析:这首诗中作者根据自己的行踪写了许多地点,通过早春的一些典型意象,如“莺”、“燕”、“花”、“草”等写出了从孤山寺至白沙堤的美景以及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但是结尾两句有详有略。

例二: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字词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大”字,写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

B.一个“孤”字,写出沙漠中景物的单调。因为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孤烟”。

C.一个“直”字,写出烽烟升腾的荒漠中所显示的劲拔、坚毅之美。

D.一个“长”字,写出横贯沙漠的黄河浩浩荡荡、无边无际。

E.一个“圆”字,既写出了落日的形状,又写出了诗人观赏落日感觉到的亲切温暖和苍茫。

解析:答案应该选C。这两句描写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孤”字显出人烟的稀少;“直”字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都恰到好处。“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之中,把画面分割为两部分,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被分割的画面涂上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例三:对下面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横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A.李诗写诗人于黄鹤楼送友人放舟东游,先设想三月烟花,江南春早,继写孤舟渐远,帆影遥没天际。全诗不言情而情盈于诗。

B.范诗从描写横塘古渡春色又至、古迹依然不变入笔,隐含天地永恒、人生短暂之意。

C.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写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周围景物,含有风景依旧而时光流逝的慨叹。

D.两首诗的后二句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恋之情,李诗是以目送友人远去而伫立凝望的细节来借景抒情,范诗则以“垂杨系画船”来托物抒情。

解析:李诗的前二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和友人的去处,渲染送别的气氛。古人在诗词中常用地点名词来渲染气氛、点破题目、描写出壮阔的景象或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运用工整的“地名对”既点题,又写出了雄伟开阔的气象,为全诗定下了豪迈的感情基调,又表现了朋友间的深厚友谊)此题选C。

例四: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解析:词中通过对边塞生活特定的意象进行描绘,并与当时自己的心境联系起来,这些物象又有着特殊的内涵,这一题主要考查对运用典故相关知识的掌握,五十弦不是历史典故。

例五:试阅读下面两首刻画孤雁的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矰逢缴,孤飞自可疑。

 

A.杜诗是一首孤雁念群雁之歌,在咏物中同时融注了作者托孤雁以思念兄弟朋友的思想感情。

B.崔诗的“诗眼”就是一个“孤”字。“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

C.杜诗中“望尽”两句和崔诗中“暮雨”两句都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

D.杜诗尾联写野鸦也受到孤雁情绪的感染,鸣噪不已,进一步将情绪推向高潮。

解析:此题应该选D。杜诗尾联用了陪衬的笔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另外,杜诗同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堪称佳绝。崔诗尾联写出了诗人良好的愿望和矛盾心情,作者以孤雁自喻,借孤雁寄托自己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全诗对雁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气氛烘托得好,意境凄苦感人。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