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因景成,景借文传
我国的园林艺术,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底蕴,园林本身就是一个 集建筑美,环境美,诗画、楹联、匾额、雕塑等文化艺术美的有机统一的综合 体,才使园林艺术更有诗情画意,富有艺术魅力。
园林桥景观亦莫能外,也是“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桥,不仅与自 然山水融合,还将建筑艺术通过文学艺术给予高度的概括,作形象化、诗意浓 浓的品题,所引起的意象会使桥景更美、意蕴更隽永,使之形神兼备,创造出 桥景意境之美。
苏州有座六朝古刹——寒山寺,在庭园外有座建于唐代的券拱石桥,是进 出古刹的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拱桥,桥长39.6米,宽4.2米,桥孔呈半圆,桥面两 侧设置石板桥栏。这座普通的石拱桥因与文学艺术结合而名满天下。唐天宝 十二年(753年),安史之乱,诗人张继仕途失意,返回故里,途经寒山寺,客 船夜泊枫桥畔,愁肠满腹,难以成眠,半夜三更,寒山寺内洪亮、浑厚的钟声 在夜空飘荡,余音低回,牵惹了诗人的愁思,便题咏《枫桥夜泊》诗一首。
诗云: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千古绝唱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幽静神伤的风情画面,情景交融,脍炙 人口,代代相传,声名远播海内外。从此,寒山寺成为名传中外的寺观,枫桥 也是香客、游人观赏的一个景点,为寒山寺观园林增辉不少。凡游人至此,都 会诵读此诗,发思古之幽情,这是桥依诗传名,寺依桥得意,是文因景成,也 是景借文传的佳例。
扬州瘦西湖是风景秀美之地。早在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修建了 一座跨湖连接东西两岸的木桥,因桥栏漆成红色,故名“红桥”。这里湖水荡 漾,波光粼粼,画船穿梭,景色秀丽。当时文人墨客常在此桥依栏观景抒情。 清代诗人王士祯在《红桥游记》中写道:“桥四面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 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经文中渲染, 红桥成为瘦西湖游赏胜地,一时间成为文人雅士集会酬唱之处,留下了大量 诗文。诸如“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红桥一曲绿溪村,新旧 垂杨六代存”“朱栏诘屈不嫌长,势作垂虹饮练光”等千古传诵名句。把瘦西 湖风景描写得清瘦、秀美、典雅、瑰丽。经诗人渲染,红桥成为瘦西湖游赏胜 地,名噪一时。平日,桥上游人络绎不绝,唯恐木桥负载超重而坍毁,清乾 隆年间(1736—1795年)将桥易木为石拱,状若垂虹,故将“红桥”改为“虹 桥”。乾隆六下江南都临幸此桥,吟诗赞美桥景。文人雅士逢场作戏,相约雅 集桥上、桥畔,依韵唱和,作“虹桥修禊”之事,盛况空前。清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中秋佳节那天,有7000余人前来吟诗题赋,赞美桥景,借景抒情。 后人借助古代诗文、绘画、趣闻,可领悟到绰约风姿的瘦西湖美景,和虹桥上 溢发的深厚文人书卷气,孕育出桥景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