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序
盖神农为耒耜①, 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②;舜命后稷③,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义④;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 富而教之。
《管子》⑤曰: “一农不耕, 民有饥者;一女不织, 民有寒者。”“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丈人曰⑥: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传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古语曰:“力能胜贫,谨能胜祸。”盖言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可以避祸。故李悝⑦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 国以富强;秦孝公用商君⑧,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淮南子》⑨曰: “圣人不耻身之贱也,愧道之不行也;不忧命之长短,而忧百姓之穷。是故禹为治水, 以身解于阳盱之河⑩;汤由苦旱,以身祷于桑林之祭。……神农憔悴, 尧瘦癯, 舜黎黑, 禹胼胝⑾。由此观之, 则圣人之忧劳百姓亦甚矣。故自天子以下, 至于庶人,四肢不勤,思虑不用,而事治求赡者,未之闻也。” “故田者不强, 囷仓不盈;将相不强, 功烈不成。”
《仲长子》⑿曰: “天为之时,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青春至焉,时雨降焉,始之耕田,终之簠、簋⒀,惰者釜之,勤者钟之。矧夫⒁不为,而尚乎食也哉?”《谯子》⒂曰:“朝发而夕异宿,勤则菜盈倾筐。且苟无羽毛,不织不衣;不能茹草饮水,不耕不食。安可以不自力哉?”
晁错⒃曰: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 非耕而食之, 织而衣之, 为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 不待轻暖;饥之于食, 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 体寒不得衣, 慈母不能保其子, 君亦安能以有民?……夫珠、玉、金、银, 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粟、米、布、帛, ……一日不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刘陶(17)曰:“民可百年无货, 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陈思王(18)曰: “寒者不贪尺玉而思短褐,饥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食。千金、尺玉至贵, 而不若一食、短褐之恶者,物时有所急也。”诚哉言乎!
神农、仓颉(19),圣人者也;其于事也, 有所不能矣。故赵过始为牛耕(20),实胜耒耜之利;蔡伦立意造纸, 岂方缣、牍之烦(21)?且耿寿昌之常平仓(22), 桑弘羊之均输法(23), 益国利民, 不朽之术也。谚曰:“智如禹、汤, 不如常更。”是以樊迟请学稼(24),孔子答曰: “吾不如老农。”然则圣贤之智,犹有所未达, 而况于凡庸者乎?
猗顿,鲁穷士, 闻陶朱公富, 问术焉(25)。告之曰: “欲速富, 畜五牸。”乃畜牛羊,子息万计。九真、庐江(26), 不知牛耕,每致困乏。任延、王景(27), 乃令铸作田器, 教之垦辟, 岁岁开广, 百姓充给。燉煌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28)乃教作耧犁,所省庸力过半, 得谷加五。又燉煌俗, 妇女作裙, 挛缩如羊肠, 用布一匹。隆又禁改之,所省复不赀。茨充为桂阳令(29),俗不种桑,无蚕织丝麻之利, 类皆以麻枲头贮衣。民惰窳(30), 少粗履,足多剖裂血出, 盛冬皆然火燎炙。充教民益种桑、柘,养蚕,织履, 复令种紵麻。数年之间,大赖其利,衣履温暖。今江南知桑蚕织履, 皆充之教也。五原土宜麻枲(31),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 卧其中, 见吏则衣草而出,崔寔(32)为作纺绩、织纴之具以教, 民得以免寒苦。安在不教乎?
黄霸(33)为颍川,使邮亭、乡官, 皆畜鸡、豚, 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 节用,殖财, 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 霸具为区处: 某所大木, 可以为棺; 某亭豚子, 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龚遂(34)为渤海,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 百木薤(35),五十本葱, 一畦韭, 家二母彘(36),五母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 曰: “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趣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吏民皆富实。召信臣(37)为南阳,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农耕, 出入阡陌, 止舍离乡亭, 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 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38), 凡数十处, 以广溉灌, 民得其利,蓄积有余。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俭约。郡中莫不耕稼力田。吏民亲爱信臣, 号曰“召父”。僮种为不其令(39),率民养一猪,雌鸡四头,以供祭祀,死买棺木。颜斐(40)为京兆, 乃令整阡陌,树桑果;又课以闲月取材,使得转相告戒教匠作车;又课民无牛者,令畜猪,投贵时卖, 以买牛。始者, 民以为烦, 一二年间, 家有丁车、大牛, 整顿丰足。王丹(41)家累千金,好施与, 周人之急。每岁时农收后, 察其强力收多者,辄历载酒肴,从而劳之,便于田头树下,饮食劝勉之, 因留其余肴而去;其惰孏(42)者, 独不见劳,各自耻不能致丹,其后无不力田者,聚落以致殷富。杜畿(43)为河东,课劝耕桑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 皆有章程, 家家丰实。此等岂好为烦扰而轻费损哉?盖以庸人之性,率之则自力,纵之则惰窳耳。
故《仲长子》曰: “丛林之下, 为仓庾之坻;鱼鳖之堀, 为耕稼之场者,此君长所用心也。是以太公封而斥卤播嘉谷, 郑、白成而关中无饥年(44)。盖食鱼鳖而薮泽之形可见,观草木而肥墝(45)之势可知。”又曰: “稼穑不修, 桑果不茂, 畜产不肥,鞭之可也。杝落(46)不完,垣墙不牢,扫除不净, 笞之可也。”此督课之方也。且天子亲耕, 皇后亲蚕, 况夫田父而怀窳惰乎?
李衡于武陵龙阳泛州上作宅(47), 种甘橘千树。临死敕儿曰: “吾州里有千头木奴, 不责汝衣食, 岁上一匹绢, 亦可足用矣。”吴末,甘橘成, 岁得绢数千匹。恒称太史公所谓“江陵千树橘, 与千户侯等”者也(48)。樊重(49)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 “一年之计, 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书》(50)曰:“稼穑之艰难。”《孝经》(51)曰: “用天之道, 因地之利,谨身节用, 以养父母。”《论语》曰:“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52)?”汉文帝(53)曰:“朕为天下守财矣,安敢妄用哉!”孔子曰: “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 国犹家,是以家贫则思良妻, 国乱则思良相,其义一也。
夫财货之生,既艰难矣, 用之又无节;凡人之性,好懒惰矣,率之又不笃;加以政令失所,水旱为灾, 一谷不登, 胔腐(54)相继;古今同患,所不能止也。嗟乎!且饥者有过甚之愿,渴者有兼量之情。既饱而后轻食,既暖而后轻衣。或由年谷丰穰(55), 而忽于蓄积;或由布帛优赡,而轻于施与:穷窘之来, 所由有渐。故《管子》曰: “桀有天下, 而用不足;汤有七十二里, 而用有余, 天非独为汤雨菽、粟也。”盖言用之以节。
《仲长子》曰:鲍鱼之肆, 不自以气为臭;四夷之人, 不自以食为异;生习使之然也。居积习之中,见生然之事,夫孰自知非者也?”斯何异蓼中之虫, 而不知蓝之甘乎(56)?
今采捃经传, 爰及歌谣(57), 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起自耕农, 终于醯、醢(58), 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 于文虽烦, 寻览差易。其有五谷、果、蓏(59)非中国所植者,存其名目而已;种莳(60)之法,盖无闻焉。舍本逐末, 贤哲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 可以悦目,徒有春花, 而无秋实, 匹诸浮伪,盖不足存。
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丁宁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 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四部丛刊”本《齐民要术》卷首)
注释 ①“盖神农”句——神农,神话传说人物。相传从神农氏起,发明原始农业,进入削耜翻土、磨唇而耨的生活,并进而饲养家畜,用药材治病,以及制陶、纺织等。耒耜(lei si),古代耕地翻土的工具。《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②“尧命四子”二句——《史记·五帝本记》:“(帝尧)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以教天下。”四子,四方部落首领。敬授民时,郑重传授给众民以四时节令。③后稷——周部族始祖。舜时被擢为农官,教民耕稼。④乂(yi)——“刈”的古字,收割谷类作物。⑤《管子》——春秋初年齐桓公宰相管夷吾(字仲,一字敬仲)著,现存七十六篇,多为后人假托。⑥“丈人曰”句——语见《论语·微子》。对引文有两种解释:或谓丈人自责,或谓丈人责备子路。⑦李悝——战国初魏国人,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改革。下文“作尽地力之教”,指统一分配农民耕地,平价收售粮食,刺激小农耕种田地的积极性。⑧商君——战国中期卫国人公孙鞅。秦孝公下令招贤,应召入秦,提出变法主张。下文“急耕战之赏”,指其废井田,开阡陌,积极推行农战政策。⑨《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属杂家著作。⑩阳盱之河——阳盱, 又作“阳纡”、“杨纡”,古泽薮名。(11)胼胝(pianzhi)——俗称“老茧”。(12)《仲长子》——指东汉末哲学家仲长统所著《昌言》,全名《仲长子昌言》。仲氏主张“人事为本,天道为末”,批判汉初以来的神学传统思想。(13)簠(fu)、簋(gui)——均为古代食器,青铜制。《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供)簠、簋,实之陈之。”郑玄注: “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粮器。”(14)矧(shen)夫——倘若,假如。(15)《谯子》——疑为三国蜀地名士谯周著。(16)晁错——西汉大臣,通晓文献典故,号为“智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法令多所更定。引文见《论贵粟疏》。(17)刘陶——东汉桓帝时大臣。引文见《后汉书·刘陶传》。(18)陈思王——三国魏文学家曹植在曹丕即帝位后,初封东阿王,不久改封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引文见《望恩表》。(19)仓颉——传说中黄帝时史官,汉字的发明创造者。古籍中说他“好书”、“作书”,可能是古代整理文字较有贡献者。(20)“故赵过”句——《后汉书·循吏传·任廷》:“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李贤注引《汉书》: “搜粟都尉赵过教人牛耕。”(21)“蔡伦”二句——蔡伦,东汉宦官。他观察、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创造了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造纸的方法。在技术上也作了改进,使造纸原料来源扩大,纸质提高。缣(jian),双丝的细绢,这里指供书画用的缣素。牍(du),古代写字用的木片。(22)“且耿寿昌”句——耿寿昌,西汉理财家、历算家。宣帝时任大司农中丞,曾建议在西北各郡设置“常平仓”,于史郡筑仓贮谷,谷贱时增价收进,贵时减价出售,以利农业。(23)“桑弘羊”句——桑弘羊,西汉大臣,武帝时任治粟都尉、领大司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曾建议设立平准、均输机构,控制全国商品, 平抑物价,使商贾不得从中获取大利。(24)樊迟请学稼——事见《论语·子路》。(25)“猗顿”四句——猗顿曾为战国时鲁国贫士, 因衣食不给求计于陶朱公(即范蠡)。陶朱公教以畜牧,遂往西河猗氏(今山西临猗南)大畜牛羊,十年后成为巨富。(26)九真、庐江——九真,郡名, 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所置。后入汉,辖境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庐江,亦为郡名,楚、汉之际分秦九江郡置,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西南)。(27)任延、王景——任延,东汉官吏,任九真太守时,因当地不知耕种,嫁娶无礼法,遂教以垦辟、配匹之道。于是,谷稼丰衍, 人知种姓。王景,东汉水利家。任庐江太守时,推广牛耕和铁犁,教民养蚕织帛,兴修芍陂水利,以发展农业生产,收效显著。(28)皇甫隆——东汉官吏,任敦煌太守时教民使用耧犁,改变当地落后风俗,颇有政绩。(29)“茨充”句——茨充于东汉建武中拜桂阳太守,教民种植桑柘麻紵之类,劝令养蚕织履,使民众获得利益。(30)惰窳(yu)——懒惰。(31)“五原土”句——五原,郡名,汉元朔二年(前127)置,治所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枲(xi),亦写作“葈”,即苍耳,或称“葈耳”。茎可取纤维,果实可入药。(32)崔寔——东汉官吏,政治家。曾出为五原太守,教民纺织。(33)黄霸——西汉大臣,任颖川太守期间, “外宽内明”,重视农桑。后世把他与龚遂视为“循吏”的代表。(34)龚遂——西汉大臣,任渤海太守期间劝民卖刀剑买耕牛,全力从事农桑,使盗贼蜂起的渤海郡得以大治。(35)薤 (xie)——俗称“藠(jiao)头”,鳞茎可作蔬菜,一般以之加工制成酱菜。(36)母彘(zhi)——母猪。(37)召信臣——西汉大臣,水利家。元帝时历任零陵、南阳太守。躬耕劝农,好为民兴利。曾在南阳征发民工利用郡中水泉,开通沟渎,筑堤闸数十处,灌溉农田三万余顷,深得民众信赖,尊为“召父”。(38)提阏(e)——闸板。(39)僮种为不其令——僮种,西汉初任不其令,重视养殖。不其,古县名,治所在今崂山县西北。(40)颜斐——三国魏人,累官京兆太守。因民多不务农殖,遂教民制车买牛, 又鼓励民众读书,风化大行。后迁平原太守,吏民渧泣遮道,十余日乃出界。(41)王丹——东汉下邽人,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周急。遇农时,常载酒肴到田间,以劳勤者而诲励其惰者。十余年,使当地风俗尚勤而绌懒。(42)惰孏——懒惰。孏(lan),同“嫩” (懒)。(43)杜畿——三国魏人。建安中拜河东太守,与民无为,课农桑牧畜鸡豚犬豕,使农家勤劳丰实。(44)“是以太公封”二句——是以,因此。太公封,当指姜太公于周成王时封于齐。斥卤,盐碱地。嘉谷,茁壮的庄稼。郑、白,战国时由郑国所筑的郑国渠与汉武帝时白公所筑的白渠的并称。二渠均在关中, 即今陕西省境内。(45)肥墝——肥沃与瘠薄。墝(qiao),同“硗”,土地坚硬而瘠薄。(46)杝落——篱笆。杝(li),同“篱”,即柴垣。(47)“李衡”句——李衡,三国吴襄阳人,官至丹阳太守, 加威远将军。武陵,郡名,汉高祖置,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淑浦南),东汉移至临沅(今湖南常德市西),辖境缩小。龙阳,县名,三国吴分汉寿县置,治所在湖南汉寿,属武陵郡。(48)“恒称太史公”句——太史公即司马迁。引语见《史记·货殖列传》。(49)樊重——东汉湖阳人,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年年倍增。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 皆得其用,赀至钜万。赈赡宗族,恩加乡闾。(50)《书》——即《尚书》,引文见《无逸》:“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51)《孝经》——儒家经典之一。十八章。作者各说不一,以孔门后学所作较为合理。引文见《孝经·庶人》。(52)“百姓不足”二句——见《论语·颜渊》。(53)汉文帝——即刘恒,在位期间执行汉初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政策,兴修水利,加速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呈现富庶景象。景帝因之,史称“文景之治”。引语见《前汉书·文帝纪》。(54)胔(zi)腐——指腐尸。(55)丰穰(rang)——丰收。(56)“斯何异”二句——斯,此。蓼(liao),此指蓼科中的可供食用的部分植物。蓝,此指十字花科中的甘蓝、擘蓝、芥蓝等,叶呈蓝绿色,均为蔬菜。(57)“今采捃”二句——采捃(jun),采摘,摘取。经传(zhuan),旧称儒家重要代表作品和儒家祖述的典籍为“经”,解释经文的书为“传”。爰,乃。歌谣,民歌、民谣和儿歌、童谣的总称。(58)醯、醢——醯(xi),醋。醢(hai),用肉、鱼制成的酱。(59)蓏(luo)——瓜类植物的果实。在木为果,在地为蓏。(60)种莳——种植、移栽。
赏析 中华民族在农业社会以农为本,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古代史学家和科学家向来重视农业生产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方面的著作见诸史书记载的就相当可观:《汉志》9家114篇, 《隋志》5部14卷, 《唐书》26部335卷,《宋志》107部423卷,《明志》23部191卷。其中著名的,如汉汜胜之《农书》3卷,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10卷,唐诸葛颖《种植法》77卷,宋曾之谨《农器谱》3卷、陈旉《农书》3卷,元王桢《农书》22卷,元世祖颁行《农桑辑要》7卷,明朱棣《救荒本草》4卷、邝璠《便民图纂》16卷、冯应京《月令广义》24卷、王象晋《群芳谱》28卷、黄省曾《稻品蚕经》 2卷,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学体系。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一部农学名著。它虽然成书于北魏,实际上是对秦汉以来中国黄河流域农业科学知识的一个系统总结。它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大大超过先秦两汉农书的规模。正如序言所说: “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几乎是一部农学百科全书。
序文广征博引贤哲的言论,强调农业生产对于强国富民的重要意义。同时,不厌其烦地列举世代能臣循吏督课农桑以及勤于稼穑养殖者的致富事迹,深刻说明: “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庶民丰实,天下太平,也增强了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
检阅《齐民要术》,引录前人著作150多种,内容有重农理论、农业政策、植物名称、文义考释,以及少量占卜、祈禳等,但主要是实际农业生产知识的总结。它所记载的生产技术以种植为主,兼及蚕桑、林业、畜牧、养鱼、农副产品储藏加工等。在种植方面, 以粮食作物为主,兼及纤维、油料、染料、饲料、园艺等作物。所以如此,序文也作了交代:“舍本逐末,贤哲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花,而无秋实, 匹诸浮伪,盖不足存。”
中国农学既强调强本抑末,也重视天时、地利和人力三者对农业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对于有利作物生长的时令、土壤和施肥等环节分别作过十分细致的研究。《齐民要术》在这方面的表现就非常突出。序文开宗明文:“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齐民要术》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这些地区气候干旱少雨,为保持土壤水分即所谓保墒所进行的合理的整地和中耕,是农业生产很重要的一环。《齐民要术》详细记述了不同的天时、地利情况下的不同耕地方法,非常符合实际。序文更从理论上反复说明农业生产既要不违天时,也要发挥地利,更要有人的勤劳。他对“惰孏者”痛加申斥,主张以“鞭之”、“笞之”作为“督课之方”。理由是:“且天子亲耕,皇后亲蚕,况夫田父而怀窳惰乎?”这番道理虽然值得“商榷”,但对懒惰者的痛恶之情是真诚感人的。
《齐民要术》不仅辑录了《汜胜之书》、《四民自令》等农书,保存了汉代农业技术的精华,而且还着重总结了他那个时代北方旱地农业生产的新经验、新成就。例如:对种子的选择、收藏和种前处理给予高度重视,认识到种子的优劣及播种时间的迟早对作物的产量、品质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而比较系统地记载了当时已经掌握的种子种类;总结了以耕一耙一耱为中心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以及轮作、套种、倒茬、种植绿肥等农业技术;果木的育苗、嫁接,动物的饲养,以及造醋做酱等食物加工技术,反映了比较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贾思勰生活的那个时代,科学实验还只能是亲自深入实践和作细致的观察调查。他任高阳太守期间,对华北一带的农业生产状况作过实地考察。他在著述期间,也经常游历民间,向老农询问有关经验。他用自己的观察、调查、实验,作出正确的分析和结论,以及纠正前人不妥甚至谬误的实例,在书中俯拾可得。贾思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奠定了中国农学发展的基础。由于他的努力,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中国北方旱地农业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没有超出《齐民要术》所总结出的方向和范围。
-
《十六通家书》小引
[2019-05-14]
-
《华君武漫画1984—1985》序
[2019-05-14]
-
《华君武漫画选》自序
[2019-05-14]
-
《围城》序
[2019-05-14]
-
《天下郡国利病书》序
[201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