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虹印谈》序

2023-07-03 可可诗词网-序跋 https://www.kekeshici.com

篆刻为我国特有艺术之一, 并受重于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近百年来复波及欧美艺坛。虽似小道而学极深邃,有囿于前人藩篱、沉醉匠艺而终生不得其门而入者。能师古破古,兼通美学、绘画、文字、史学、文学,于小小天地中抒情寄意,独创诗境,洒脱不凡,雄视千古者, 古今亦寥寥焉。

印学源远流长。远古无印。文字诞生, 书契随之问世,迨至周朝, 王公、巨卿、富商显示权威,树立信誉,杜绝作伪, 门关始用符节, 货贿用玺节,世称“玺书”, 多刻正文, 印成反字,雕铜镂玉,纽用龟螭,用者日众。其字峻拔浑涵,具原始拙稚之美, 类似陶器古币及兵器上字形,与甲骨钟鼎古籀异。作者皆无名大师, 无心作艺术家,至性至情, 不假铅华, 高古奇健, 出于自然, 后世大家亦难追踪。秦统一天下, 印文删繁就简, 正文已极罕见, 天子曰“玺”,臣民曰“印”,尊卑井然, 不可逾越。金石之外, 亦用泥封。因无字书流传,李斯死后数百年始有《说文》, 故六国文字, 失传甚多, 辨认殊难。汉印分三阶段:西汉简明淳朴,王莽时多欹斜草率, 东汉略加整饬而古意荡然,泥封亦渐少见。六朝隋唐, 印学不倡。武则天临朝, 改称“玺”为“宝”, 官印方数寸, 文多屈曲, 私印尚朱文,鄙陋无创新可言。宋仁宗赵祯,命太常摹古印为图;徽宗赵佶, 集古玺为《宣和印谱》。王球、姜白石、晁克一、赵孟頫辈, 虽未必奏刀,亦以收集古印闻名。王冕始刻青田花乳石, 风行天下,铜玉刻法, 乃渐衰微。明隆庆间,顾氏三世好古,搜罗古玉印百五十余方, 铜印千六百余方,拓成《集古印谱》廿册, 印文古气森然,惜无专著探讨。后经火灾, 印多毁坏, 乃刻为《印薮》一书, 已非庐山真面目。因吾丘衍作“好嬉子”印, 文国博作“痛饮读骚”, 印文遂不限人名, 字数有多至数十者, 后代画家用闲章作俑于此。尔后征明子文彭刻印享盛名,京师权贵更以不得何雪渔印为耻, 篆刻渐兴。周亮工精于鉴赏,选刻《赖古堂印谱》,作《印人传》三卷,颇受推崇。迨丁龙泓、邓石如出, 开创浙皖两大派,名家云集, 西泠诸彦、赵之谦、吴让之、黄牧甫、吴苦铁、齐白石, 大放异彩, 诗书画印有机结合,蔚然成新风。惜近年巨星不多,愿有心人以此精研学术, 陶冶性情,体味甘苦,奋力高翔,发扬民族文化,增光国际艺苑,亦国人之素愿也。

近世绘画宗师黄宾虹老人, 髫年即喜治印,功力深,所作少, 为画名所掩。在沪期间,予常从之问难。老人亦时来寒舍,杯酒之后,作画谈艺,真知灼见,耳不暇接。年九十, 序余印谱时, 曾笑谓予曰:“治印刀法犹书画笔法,聚全身之力于臂,腕活指定, 大食中指并重。冲刀宜中锋直前,要留得住,新手可以无名指按印角,防刀行过度,流于浮滑;切刀则悬刃直下, 要杀得清。其他刀法,名目繁多,乱人耳目,运用冲切二法既久, 无法而百法生, 巧易而拙原难。精读史书,观摩名作, 日习篆书,书中求印,胆识过人, 自不会蹈袭旧作。弟其勉之哉!”良言在耳, 匆匆三十年, 艺海浮沉,深负长者期许,愧怍之余,百感交集,涕泗纵横, 不知何以报先生也。

老人有论印杂著20万言,散见数十年前报刊,如《匋玺合谱》、《篆刻新论》,精当渊博,旁及官制、文物、史地诸学,探幽发微,妙语如珠,发人深思。惜未辑校成书,流传不广, 鲁鱼亥豕(11), 不堪卒读。今幸志钧、文辉二弟校录三过,倩予作序, 窃谓此篇流布,功在学林。天下知老人者固多,何用佛头点粪哉?乃赞曰:富春新安,浩浩泱泱;黄山白岳,郁郁苍苍;高风彩笔, 华夏之光!

1983年7月23日

(本文录自《名人序跋》,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注释 ①书契——古代刀刻的文字。②符节——“门关用符节。”(《周礼》)竹木制成。③龟螭:印章的鼻作龟形或螭形。④籀文——大篆,春秋战国前通行于秦。如石鼓文,字体多重叠。⑤欹——倾斜。⑥闲章——姓名用印外刻上诗词、成语、吉祥语等,盖在书画上的印章。⑦浙、皖两大派——明、清时篆刻流派。皖派创于明人何震;浙派创于清初丁敬。⑧西泠——因丁敬等八人均杭州人,故称“西泠(西湖边)八家”。⑨赵之谦(1829—1884)——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篆刻家、书画家。⑩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11)鲁鱼亥豕——此两组字篆文形似, 易写错,故指文字书、印有错讹之意。

赏析 这篇序文是我国现代著名美术家钱君匋为绘画宗师、大艺术家黄宾虹治印经验和心得辑成的专著而作。黄宾虹说过,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他师法自然的山水画卷,就“大气磅礴,草木华滋。充满热爱祖国山川的深厚情意”(《〈黄宾虹山水画选〉序》。大师还兼擅金石文字,精于篆刻技法。他说过,“治印刀法犹书画笔法”。所以他的篆刻,也展现着如他绘画中的“不丰不瘦”,“骨疏神密”, “明一而现千万”的风格和特色,历来脍炙人口,驰誉艺坛。所谓“实践出真知”,他的“谈印”一书,即为大师篆刻过程中多年精研印理的宝贵经验结晶。而这篇序文,能深窥大师印艺的堂奥,抉发其师古破古的精义,可说是难能可贵的传艺录,文情并茂的小品文。

序文首段是总起,扼要指明我国篆刻艺术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但能突破旧规,另起新芬者亦寥寥无几。为宾虹大师能得印艺真传这一重点和主旨,作了铺垫与前奏。然后,简明、清晰地勾勒了篆刻艺术悠久、曲折的发展史迹。从“远古无印”,到“文字诞生”, “书(写)契(刻)随之。”至秦已有“印”、“玺”之分。按据《周礼》:“秦以前,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汉代印事,一波三折,屈中有伸。历宋则滋漫倡盛,“风行天下”。及至明季,始创石印,普及民间。清代则由姓名印章蘖出“闲章”,于是巨匠辈出,熔诗、书、画、印于一炉。篆刻的艺术质量大有提高,用途和范围也不断拓展了。由于序文作者的见多识广,才艺渊深,才能如此词约义丰、口小线长地提挈印艺演变的线索与迹象。既以宏观视野阐明社会发展史实对印艺的深刻影响,又微观、具体地缕述了印章形质和印文字体的衍化,表明了印艺由简而繁、由粗而精的递变兴替过程。既有信史可据,又多深识灼见。且以印艺绵长的史迹为背景,来提出后学艺人应为“发扬民族文化”而“精研学术”,“增光”“艺苑”的嘱望,显得情挚语切,期盼深殷。

鲁迅先生在《〈蜕龛印存〉序》中,颇为倾心于“草昧之世,大朴不雕”,和汉印的“方正句曲,绸缪凑会”的“自然之妙”。宾虹大师治印,则甚与古印神似,似得真传。这在序文中心段中就有透辟阐述,它通过作者亲聆大师对印艺的一席侃侃交谈,揭明了大师治印的精髓与风采。其契机和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临场操作时,要掌握运用好“冲切二法”,久则“无法而百法生”。一是常时素修中,要“日习篆书”, “书中求印”, 自然“胆识过人”。深入浅出,要言不烦。尤如“聚全身之力于臂,腕活指定”。“冲刀宜中锋直前,要当得住”;“切刀则悬刃直下,要杀得清”。真是进退有节,声挟风雷。恍能仰见巨匠全神贯注,奋力搏艺的崇高形象,并缅怀大师忠于艺术,坦诚传授的可贵精神。读之如闻謦欬,令人肃然起敬!

末段简叙作序缘由与旨意。“此篇流布,功在学林。”且深情地总赞作结:“高风彩笔,华夏之光!”颂扬了宾虹老人高尚忠诚的艺德与美焕绝伦的才技。总之,序文博而约,精而美。阐发高技深中肯綮,求真务实;赞誉清德,辞正情挚,感人至深。真是大师传人和知己的肺腑衷言,艺林和印苑的传世美谈。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