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上的烟云——《画梦录》代序

2024-04-15 可可诗词网-序跋 https://www.kekeshici.com

设若少女妆台间没有镜子,

成天凝望悬在壁上的宫扇,

扇上的楼阁如水中倒影,

染着剩粉残泪如烟云……

“你说我们的听觉视觉都有很可怜的限制吗?”

“是的。一夏天,我和一患色盲的人散步在农场上,顺手摘一朵红色的花给他, 他说是蓝的。”

“那么你替他悲哀?”

“我倒是替我自己。”

“那么你相信着一些神秘的东西了。”

“我倒是喜欢想像着一些辽远的东西,一些不存在的人物, 和许多在人类的地图上找不出名字的国土。我说不清有多少日夜,像故事里所说的一样,对着壁上的画出神遂走入画里去了。但我的墙壁是白色的。不过那金色的门,那不知是乐园还是地狱的门,确曾为我开启过而已。”

“那么你对于人生?”

“对于人生我动心的不过是它的表现。唉, 自从我乘桴浮于海,一片风涛把我送到这荒岛上,我是很久很久没有和人攀谈了。今天我却有一点说话的兴致。”

“那么你就说吧。”

“我说,我说我这些日子来喜欢一半句古人之言。于我如浮云。我喜欢它是我一句文章的好注脚:不知何时起世上的事都使我厌倦。那时我刚倾听了一位丹麦王子的独语, 一个真疯, 一个佯狂, 古今来如此冷落的宇宙都显得十分热闹,一滴之饮遂使我大有醉意, 不禁出语惊人了。但我现在要称赞的是这个比喻的纯粹的表现, 与它的含义无关。有时我真慨叹着取譬之难。以此长久不能忘记一位匈牙利作者,他的一篇文章里有了两个优美的比喻:在黄昏里,在酒店的窗子下,他说,许多劳苦人低垂着头像一些折了帆折了桅杆的船停泊在静寂的港口;后来他描写一位少女,就只轻轻一句,说她的眼睛亮着象金钥匙。”

“是说它们可以开启乐园或者地狱的门吗?”

“而我有一次低垂着头在车窗边, 在黄昏里, 随手翻完了一册忧郁的传记, 于是我抬起头, 望着天边的白烟, 又思索着那写过一个故事叫做《烟》的人的一生。暮色与暮年。我到哪儿去?旅途的尽头等着我的是什么?我在车厢内各种不同的乘客的脸上得着一个回答了:那些刻满了厌倦与不幸的皱纹的脸,谁要静静的多望一会儿都将哭了起来或者发狂的。但是,在那边,有一幅美丽的少女的侧面剪影。暮色作了柔和的背景了。于是我对自己说,假若没有美丽的少女,世界上是多么寂寞呵。因为从她们,我们有时可以窥见那未被诅咒之前的夏娃面目。于是我望着天边的云彩,正如那个自言见过天使和精灵的18世纪的神秘歌人所说, 在刹那间捉住了永恒。”

“你那时到哪儿去?你这些话又胡为而来?我一点也不能追踪你思想的道路。”

“于是我很珍惜着我的梦。并且想把它们细细的描画出来。”

“是一些什么梦?”

“首先我想描画在一个圆窗上。每当清晨良夜,我常打那下面经过,虽没有窥见人影, 却听见过白色的花一样的叹息从那里面飘坠下来。但我踌躇之间,那个窗子消隐了。我再寻不着了。后来大概是一枝梦中彩笔, 写出一行字给我看:分明一夜文君梦, 只有青团扇子知。醒来不胜悲哀,仿佛真有过一段什么故事似的,我从此喜欢在荒凉的地方徘徊了。一夏天, 当柔和的夜在街上移动时我走入了一座墓园。猛抬头,原来是一个明月夜, 《齐谐》志怪之书里最常出现的境界。我坐在白石上,我的影子像一个黑色的猫。我忍不住伸手去摸它一摸,唉,我还以为是一个苦吟的女鬼遗下的一圈腰带呢,谁知拾起来乃是一把团扇。于是我带回去珍藏着, 当我有工作的兴致时就取出来描画我的梦在那上面。”

“现在那扇子呢?”

“当我厌倦了我的乡土到这海上来遨游时,哪还记得把它带在我的身边呢?”

“那么一定遗留在你所从来的那个国土里了。”

“也不一定。”

“那么我将尽我一生之力,飘流到许多大陆上去找它。”

“只怕你找着时那扇上的影子早已十分朦胧了。”



1936年2月22日夜半

(《画梦录》,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初版

本文根据广东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排印)



赏析 何其芳是文学评论家,同时又是散文家和诗人。他早年的诗颇得我国古典诗词精髓,又受西方现代派,特别是象征派诗的影响。他的诗风韵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他的散文中。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就是以如诗如画的语言,画景录梦、记事抒情,大都含蓄精美。它以其“纯粹的美丽”、“超达深渊的情趣”、“独特的文体风格”,曾获香港《大公报》的文艺奖金。

《扇上的烟云》是《画梦录》代序, 《画梦录》散文集中作品内容主要是童年以来的往昔阅历和心灵感受,叹息人间痛苦不幸;再就是一些倾吐自己心境独白、人生思索及生活感悟的作品,如《独语》、《梦后》、《岩》;寓言故事《炉边夜话》、《画梦录》。作者把自己在人生旅途与艺术王国中的跋涉,看作如梦既往,用文字记录于散文中,认为就如同把烟云景物描绘于纸扇之上,于是序文题目便是《扇上的烟云》。这篇文章的主旨也的确涵概了《画梦录》作品思想内容的方方面面。

在这篇序文的开头,作者引用了自己写的一节诗,既是切题,也给文章奠定了一种略带悒郁感伤的基调。然后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以“我”舒缓、颓废又带有些许热情的语气,叙说“我”对于艺术、人生、往昔、现在、未来的感受与摸索。

对于艺术作者曾倾心于诗歌创作,也确实有成绩,所以像文中写的“那金色的门”“确曾为我开启过”。作者喜欢想像,但让他悲哀的是许多读者不能追踪作者的想像。现在(1936年)在山东半岛一所中学做教师的作者,心境是淡漠孤寂,虽无绝望却也是“不知何时起世上的事都使我厌倦”,尽管他人生色调如此灰暗,对于艺术依然热情,感受着艺术追求中的艰难与欢欣。比如他称赞匈牙利作者的两个比喻显示出他对艺术表现的领悟,他思索人生探寻未来,对两类人观感颇深,可见作者对于艺术、对于人生都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艺术表现与人生面对的都一方面是沉重、痛苦、不幸,另一面也还有美好、快乐、希望,这使作者刹那间也产生了追求永恒的信念。但是,过去的经历,尤其像失败的爱情等给心灵带来重大而长久创伤的旧梦仍萦绕在作者脑海。这些往事如梦似烟,记忆他们就像是珍藏一把绘有烟云的团扇。作者描绘之、珍藏之,同时也清楚随着时间的流逝,扇上的影子会变得朦胧。这隐含着作者一方面依然感伤、倦怠,同时另一方面对未来也不乏明识与热情。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