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媭砧课诵图》序

2024-03-19 可可诗词网-序跋 https://www.kekeshici.com

《媭砧课诵图》者, 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拯之官京师,姊刘在家,奉其老姑, 不能来就弟养。今姑既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 阻于远行。拯自始官日, 蓄志南归, 以迄于今,颠顿荒忽,琐屑自悲, 以不得遂其志。

念自七岁时先妣殁, 遂来依姊氏。姊适新寡, 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屋后小园数丈馀,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椽, 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 则姊恒执女红, 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瘁死之状,且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拯哀惧,泣告姊, 后无复为此言。

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时, 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 日惴惴于悲思忧戚之中, 不敢稍自放逸。自二十后出门,行身居业, 日即荒怠。念姊氏教不可忘,故为图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 庶免其堕弃之日深, 而终于无所成也。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为之图者, 陈君名铄, 为余丁酉同岁生也。

( 《粤西五家文钞》本《龙壁山房文集》)

注释 ①媭(xu)——古时楚人称姊为媭。②姑——婆母。③颠顿——颠沛困顿。④先妣——亡母。⑤女红(gong)——同“女功”、“女工”,指旧时妇女所从事的纺织、刺绣、缝纫等。⑥篝一灯——把一个灯置于笼中。⑦劬劳——劳苦。⑧荒怠——纵逸怠惰。⑨同岁生——即同年生,古时科举考试同榜登科者。

赏析 王拯少孤,家境贫寒,依“先妣及大姊日夜勤女红”来维持生计,7岁,母亲又去世,全赖其姊抚养教育他成人。他22岁中举,26岁得中进士,英名早成,与其姊的苦心培育是分不开的。因此,王拯对其姊的感念之情也尤为深切,能奉养其姊以报其养育之恩一直是他的心愿,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不得遂其志”。遥想少时,姊氏为勉其学业, 日日督导左右,而今“行身居业,日即荒怠”,于是,就请同年生陈铄作《媭砧课诵图》以念姊氏之教,鞭策自己“以免堕弃”,并寄托对姊氏的深深思念。这篇序文就是题图之作。

在这篇序中,作者介绍了小时与姊相依为命并受姊的抚养教育,点出“媭砧课诵”名称的由来,表达了自己虽感念于心却不能尽孝于姊前的苦恼;说明作此图的目的是“自警”图强,以不辜负姊姊对自己的殷殷期望。

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平凡的小事刻画人物展现绵邈的情思是本文的特点。王拯之姊的经历在文中只寥寥几句,拯7岁“先妣殁,遂来依姊氏。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奉其老姑,不能来就弟养”, “今姑既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在妇女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丧夫之痛,丧子之痛,这山一样重的痛苦不仅她要扛起来,而且还要在没有其他生活来源、只靠女红过活的情况下独力奉养婆母,抚育弟弟,辛苦可想而知。婆母去世了,又寄食于嫁到广州宁家的另一姊处,虽然弟弟长大成人了,居京为官了, 却“阻于远行”,“不能来就弟养”,只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内中的滋味是何等苦涩。在叙述中纯用白描,而不施浓墨重彩,却言简意丰,语淡情深。廖廖几笔,就勾勒出其姊悲苦、辛劳的一生及其善良,坚韧的品德。使人感伤,也令人钦佩。

文章在叙述其姊督促他求学上进时选取了三个平凡而典型的场景,也以极简洁的文字予以描写:一是夜课。“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暗夜沉沉,一灯如豆,弟在灯下勤奋苦读,姊执女红陪伴在旁,慈母般的温情溢满小屋,二是晨读。“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至此引出树根下的两块巨石, “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扣上文题“媭砧课诵”。姊氏捶衣,同时也在锤炼人才,虽然姊并无此匠心,但二者的巧合,使此二巨石有了警策之意,也浸注了为姊的一片爱弟之心与盼弟成才之念。三是泣告劝学,每当拯“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瘁死之状,且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忧戚之言,哀哀之声,宛然耳畔。

此文在对事情的追忆中,对时间作了详尽的记录,拯7岁来依姊氏,10岁就塾师学,十五六岁犹执一卷就姊氏读,20岁后出门至30岁不敢忘姊之教,为图自警,岁月悠悠,而弟对姊的恩德却铭记在心,刻骨难忘。浓厚而绵密的亲情、恩情,时间也无法隔断,从此也可窥见其姊对弟十余年的严格督教和无微不至的关爱。

此文没有丝毫的藻饰之词,只以最简朴的语言,平平写来却感人至深。王拯本是桐城派门下弟子,但桐城派重雅洁淡情致、为文板滞欠生动的弊端在王拯笔下却不得见。他的文章清新雅洁,言简情深。其师梅曾亮曾称其“才力不可掩”(《龙壁山房文集·自序》)。此篇正是以淡淡语书浓浓情的佳作。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