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好比龙泉水(二首)》
一
山歌好比龙泉水,
深山老林处处流。
若还有人来阻挡,
冲破长堤泡九州。
二
刀砍杉树不死根,
火烧芭蕉不死心。
刀砍人头滚下地,
滚上几滚唱几声。
——商礼群编《古代民歌一百首》
这里的两首广西壮族歌谣产生于清朝末年,题目为我们所加。
民歌,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开明的统治者为了“观风俗,知厚薄”,也有派遣乐官到民间采风,甚至成立乐府机关专事搜集和整理民歌的。但民歌中的思想情绪并不都能为统治者们所接受和容忍,那种“有碍风化”的“淫邪”之音时遭鄙薄,那种“犯上作乱”的反歌更常被禁绝。因此,在中外历史上常常围绕着民歌问题,展开劳动人民与统治者及其走卒之间的尖锐对抗。马克思在《法国的局势》(1856年2月8日)一文中就曾叙述过工人与警察在对当时政治民歌的态度上的具体斗争,他说道:
“在严重的事件到来之前,巴黎的工人运动往往是以唱《祝愿歌》为标志的,他们最喜爱的是下面的一首歌曲:
“‘他就要走了,他就要走了,
小小的芥末商;
他就要回自己的故乡,
带着自己的全部家当。’”
“为了不让‘小小的芥末商’指的是谁这样的疑问存在,警察禁止人们唱这首歌。”
恩格斯也曾谈到德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威廉·沃尔弗愚弄出版检查官,在报纸上刊登奚落宗教的歌词的事,他说,这歌词“象闪电一般传遍了整个德国,使得不信神的人捧腹大笑, ‘虔诚的人’恼怒异常。书报检查官受到严厉的申斥。”(《威廉·沃尔弗》)我国现代诗人戈壁舟在所著《山歌传》后记中也生动叙述过旧社会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件事:“从前在四川西充地区有一种揭露封建统治的山歌,叫‘鸣山歌’,有一次一群百姓正在唱,正好县令来了要禁止。结果山歌声更壮,下令鞭打,四面八方山头上尽是人。”
《山歌好比龙泉水》(二首)表现的就是与这些生活内容相同的思想主题。处在末世的清朝统治者陷在各族人民不满和反抗之中,运用歌谣揭露、控诉统治者的现象极为普遍,禁唱反歌,逮捕歌者的事也多有发生。这两首山歌就是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禁唱山歌的抗争,表达了他们捍卫歌唱的权利,以及与统治者势不两立的战斗精神。
第一首唱述山歌势不可挡的气势和威力。龙泉水,指旺盛而永不枯竭的山泉,以“龙泉”称之,体现了民间对神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崇拜。一、二两行把战斗的山歌比做深山老林中处处流淌的龙泉水,就极形象地写出了它旺盛的生命之源和幽深广泛的群众土壤。只要剥削、压迫不停息,暴啸的山歌就会在广大群众之中不断地遍地涌现。由于这个缘故,它是任何强制性手段所禁绝不了的。第三、四行“若还有人来阻挡,冲破长堤泡九州”,是夸张,但又非常真实地表现了山歌的无穷威力,长堤,喻指统治者设置的禁锢,九州,指代整个中国,意思是说,若统治者拂逆民意,到头来,人民的歌声(包括他们的力量)将使他们陷于灭顶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二首,捍卫运用山歌战斗的权利,表达了不为统治者的淫威所屈服,决不放下山歌这一战斗武器的决心。 “刀砍杉树不死根,火烧芭蕉不死心”,均来自于生活的实感,民歌由它们并连起兴,从植物顽强的生命意志说起,含有不甘于统治者禁绝、打杀山歌的隐衷,而“刀砍人头滚下地,滚上几滚唱几声”,则直接把这个隐衷生发了出来。头颅落地,自然不能歌唱,但这首山歌偏说“滚上几滚唱几声”,便极形象地创造了民间歌者宁折不屈的悲壮形象。
两首民歌均充溢着慷慨豪壮之气。第一首先由一比喻句造成不可阻挡之势,继而用一假设使这个势暂作停遏,最后打破停遏,把气势推向巅峰,诉诸接受者一个歌如潮水不可克服的雄壮感受。第二首,作为一个完整的起兴结构,起得壮烈,兴得壮烈,声、形悲壮。语言的运用也相适应。均每行七言,掷地有声。遣词造句极富表现力,比如, “泡”字被用来表现山歌所代表的人民力量的汪洋大海的威势就很有力度,若用“淹”字,力度就会减弱。 “滚上几滚”,化头颅落地的声音和形象为扑不灭的战斗者的歌唱,也特别能传达出一种悲壮的体验。
今日更新
-
《一轮明月当空挂》
[2019-05-12]
-
《一颗真心唱给新结识的情人》
[2019-05-12]
-
《七月》
[2019-05-12]
-
《三洲歌》
[2019-05-12]
-
《上山采蘼芜》
[2019-05-1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