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十二月歌》

2019-05-12 可可诗词网-历代民歌 https://www.kekeshici.com



正月梅花独占先,家家户户过新年。人家夫妻团圆乐,我如明月缺半边!

二月春分柳色新,百草排芽遍地走,杏花带雨流红泪,你代孟姜痛伤心。

三月桃花是清明,对对燕子把窠寻,双来双去多欢乐,孟姜独自路上行。

四月蔷薇满园香,千里寻夫女孟姜;丈夫长城无音信,不知生死与存亡?

五月榴花满树红,处处龙舟闹端阳;来来往往人多少,不见亲夫万喜良。

六月荷花映日红,想起喜良在园中;与我初定鸳鸯谱,钦善捉去无影踪。

七月菱花站水中,蚊子如雷闹哄哄;任吃奴家身上血,莫到长城咬相公。

八月桂花满园开,孤雁头上带霜来;我同孤雁一样苦,好好鸳鸯两分开。

九月里来天气凉,篱边黄菊傲秋霜;若能寻到亲夫主,同饮杯酒赏重阳。

十月里来北风高,芦花似雪顺风飘,长城天气已寒冷,我夫无衣冷难熬!

冬月里来大雪飞,我夫一去未回归,奴家亲把寒衣送,不见丈夫死不回!

腊月里来水仙香,想起家中二爹娘;去年守岁人三个,今年缺少女孟姜。



——清·无名氏编《孟姜女十二月歌》



清代以孟姜女为题材的民歌很多,福建刻本有《姜女宿草厝》,浙江刻本有《孟姜女十二月花名》,《孟姜女四季歌》,此为江苏刻本《孟姜女十二月歌》中的一首。它以孟姜女为典型,实则反映了中国妇女的痛苦和悲惨,哀怨和愤懑,理想和追求。

“正月”过新年, “人家夫妻团圆乐,我如明月缺半边!”一个是“团圆乐”,一个则是“缺半边”,两者不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月亮本来也是团团圆圆的,由圆到缺,更令人感到伤感、遗憾。

“二月春分”, “杏花带雨流红泪,你代孟姜痛伤心。”作者不直接写孟姜如何伤心,而写杏花在雨中如流泪一样“代孟姜痛伤心”,这就是说,孟姜的伤心已经使本来无情的杏花都被感动了,可见其伤心之至。这是采用“移情”的手法,把“孟姜痛伤心”的感情,移到带雨的杏花身上。

“三月桃花是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阳历4月5日前后(阴历为三月),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节令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我国民间有在此日踏青扫墓的习俗。这时“对对燕子把窠寻”,而孟姜女却要离家“独自路上行”,去寻找被征召筑长城的丈夫。燕子尚且能“双来双去多欢乐”,为什么人却不如鸟,享受不到“双来双去”的欢乐呢?这实在太不合情理了!

“四月蔷薇满园香,千里寻夫女孟姜”,不但要受长途跋涉之累,而且要为筑长城的丈夫生死存亡担心受怕。

“五月榴花满树红,处处龙舟闹端阳。”阴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我国民间在这一天有竞渡龙舟的习俗。节日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唯独“不见亲夫万喜良”,这就更增加了她对丈夫生死存亡的担心。万喜良,传说为孟姜女的丈夫,又作范杞梁。

“六月荷花映日红”,在这令人十分欣喜的美好时刻,她不禁“想起喜良在园中”,那该是多么幸福啊!当丈夫“与我初定鸳鸯谱”,即订婚的时候,情郎却被“钦差捉去无影踪。”钦差,即皇帝亲自任命或派遣的官员。这里她把破坏他们夫妻幸福的责任,直接归咎于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七月”, “蚊子如雷闹哄哄”,她但愿蚊虫“任吃奴家身上血,莫到长城咬相公。”相公,指她的丈夫。这表现了孟姜女的善良,有舍己为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八月”, “孤雁头上带霜来”,她触景生情,感叹“我同孤雁一样苦。”苦在哪里呢?苦在夫妇分离,如同“好好鸳鸯两分开。”雁和鸳鸯都是匹鸟,雌雄偶居,常用来比喻好夫妻不分离。

“九月”, “篱边黄菊傲秋霜”,衬托孟姜女的性格也如同黄菊一样刚强、美好,不怕“秋霜”的折磨,她依然顽强地一定要“寻到亲夫主”, “同饮杯酒赏重阳。”重(chong虫)阳,农历九月初九叫“重阳”,又叫“重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十月里来北风高”,孟姜女料到“长城天气已寒冷”。长城在我国北方,天气寒冷得早。当南方天气尚未寒冷时,她已在为“我夫无衣冷难熬”而牵肠挂肚,可见其对丈夫的关怀、体贴之情。

“冬月”,即阴历十一月。这时天气更加冷了,孟姜女决心“亲把寒衣送,不见丈夫死不回! ”这种精神多么可贵!

“腊月”,即阴历十二月。她不仅对丈夫那番无私的真挚的深厚的爱心,感人至深,而且她对父母也无微不至地关怀、体贴,“想起家中二爹娘,去年守岁人三个,今年缺少女孟姜”,一定会感到寂寞、凄凉。守岁,是阴历除夕,合家团聚,守候新年的到来。这个习俗早在宋代已有,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除夕》即记载:“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以上十二个月,每个月皆以花、柳、风、雪等自然景物起兴,它们不仅代表了各个月不同的时令,而且对于孟姜女的性格也有映衬的作用。如“冬月里大雪飞”,对于孟姜女给丈夫送寒衣那种不怕艰难险阻,决心“不见丈夫死不回”的勇往直前的精神,显然有烘托的作用。有的虽然不能直接映衬孟姜女的性格,但对整个作品的基调有调节的作用。如腊月本来是气候寒冷、万物萧条的月分,孟姜女寻夫又只能是个悲剧的结局,给人的感受必然是万分凄凉的。然而作者以“腊月里来水仙香”起兴,不直接写孟姜女寻夫无着落的悲剧结局,而写她怀念“家中二爹娘”在今年守岁时“缺少个女孟姜”的缺憾,这就使作品不致一味地给读者以悲伤之感,而是突出了孟姜女的善良可爱,给人以悲中有壮的感受。这种悲中有壮的特色,不仅表现在作品的结尾,而且可谓贯穿于全篇。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