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魂——吊亡友杨子惠)(饶孟侃)
《招魂——吊亡友杨子惠·饶孟侃》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来,你不要迟疑,
趁此刻鸡还没有啼;
你瞧远远一点灯光,
渔火似的一暗一亮——
那灯下是我在等你。
来,你不要迟疑!
来,为什么徘徊?
我泡一壶茶等你来。
你看这一只白鹤
一只只在壶上飞着,
像不像往日的安排?
来,为什么徘徊?
来,用不着犹夷;
趁我在发楞,没想起,
你只管轻轻飘进来,
像落叶飘下了庭阶,
冷不防给我个惊喜。
来,用不着犹夷!
二十年代中期的北京文坛,流传着关于“清华四子”的佳话。所谓“清华四子”,指子沅(朱湘)、子潜(孙大雨)、子离(饶孟侃)、子惠(杨世恩),当时他们“同住在西单梯子胡同的两间屋子里,每天作诗,写文章”(罗念生《朱湘选集·序》),和闻一多等人切磋诗艺,在新月诗派的主要阵地《晨报诗镌》上发表诗稿,因此又被人称为“新月四子”。“四子”中子惠英年早逝,饶孟侃的《招魂》就是为悼念杨子惠所作的一首短诗。
按理说,饶孟侃和杨子惠同窗而兼诗友,一旦永诀,其悲痛自可想见,可是《招魂》却把满腔悲痛和满腹思念紧紧包裹在整饬的诗行里面,写得从容不迫,舒展自如,独具一番出奇脱俗的艺术效果。
诗共三节,每节都用“来”这个呼唤语领起底下的诗行,干净利落,不枝不蔓,切合“招魂”这个诗题的含义。诗不单纯写“我”的等待,而是既写“我”的伴着灯光、守着茶水的举止,又写“你”的欲来未来、欲下未下的徘徊犹豫之状,两者互为条件,互相映衬,出色地渲染了那种万籁俱寂、一灯独对的静谧而神秘的气氛,并于这种气氛中透露出一股真挚、暖人的情怀,显得格外蕴藉动人。
先看第一节。诗人在灯下已经守候很久了,眼看东方即将破晓,时不我待,如何是好?看来只有再一次发出劝慰和呼唤:“不要迟疑”,接着又添上“趁此刻”三字,时间之紧迫,期待之急切,于此表现无遗。第三行忽然推开一步,改从对方写来。友人长逝,云水苍茫,这次归来将要度过多少关山河川?“远远”一词就是由此而发的,“一暗一亮”写灯火闪烁之状,同时也象征了主人内心起伏不平的感情,寓情于景,浑然一体,不由得第三者(读者)也随之进入这个特定的场景和氛围。第二节开始,“徘徊”与前面的“迟疑”意义相近而又有不同,“迟疑”纯属感情活动,“徘徊”则有彳亍不前的具体的形体动作,用在这里可以看作是亡友已经魂返故土,但尚未进入屋内。诗人用什么来招待徘徊于门外的友人?他特意端出了一壶茶,这茶水散发着芳香,浸透着友谊,定会引起对以往灯下品茶吟诗的绵绵不尽的回忆,更何况壶上白鹤展翅,引人遐想,“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自古以来,白鹤就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既是诗人的吟咏对象,又是诗人爱好自由飞翔的性格的生动象征,到此,诗人不由得吟出:“像不像往日的安排?”其语气之委婉体贴,感情之热烈执著,可以说尽在不言中了。
第三节,亡友魂未至而诗人神已驰,早已“发楞”——沉浸在往昔聚首的情景里了,底下“没想起”三字用得极妙,诗人亮着灯,端着茶,不就是为了苦苦的等候和想念?为何现在偏这样说?原来,就像苏轼悼念亡妻时所写的“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一样,“没想起”正是想得自然,想得出神,想得不分彼此、不分今昔的生动表现,它比从正面写“想”更深一层,也更为动人。接着,诗人用一个“落叶飘下了庭阶”的比喻,不露痕迹地点明了作者所在的环境和所处的时令,秋风萧瑟,落叶满阶,正是诗人倍感凄清的季节,可是亡友却像往常那样,喜欢在诗人“冷不防”中溜进屋内,让诗人分外“惊喜”。死者已矣,可是友谊永存,音容宛在,诗人这番描述,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起死回生”,把亡友的举止风貌写活了,从而得以长久地浮动在读者面前。
-
《家乡)(饶孟侃)
[2019-05-13]
-
《宝马(原诗略))(孙毓棠)
[2019-05-13]
-
《孤山听雨)(记八月一日之游)(俞平伯)
[2019-05-13]
-
《季候)(邵洵美)
[2019-05-13]
-
《媚态观音)(孙静轩)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