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袁可嘉)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新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母亲·袁可嘉》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迎上门来堆一脸感激,

仿佛我的到来是太多的赐予;

探问旅途如顽童探问奇迹,

一双老花眼总充满疑惧;

 

从不提自己,五十年谦虚,

超越恩怨,你建立绝对的良心;

多少次我担心你在这人世寂寞,

紧握你的却是全人类的母亲。

 

面对你我觉得下坠的空虚,

像狂士在佛像前失去自信;

书名人名如残叶掠空而去,

见了你才恍然于根本的根本。

 

一九四八年

 

 

这诗作于1948年,实际上写的却是1946年的事。那年我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回到了阔别八年的故乡,见到了日夜思念中的母亲。母亲已是五十多岁的老人,她关切地问及我八年在外的生活,特别是旅途上的种种艰险,就像顽童探问奇迹一样,老花眼里充满疑惧之色。我在诗里把老母比作顽童,似乎有点出格,其实不过是为了突出她那种万分关切、急于知道一切的心态。至于说她“感激”我的到来,则是用侧面手法表现中国农村妇女的谦虚诚恳,在不识字的母亲眼里,儿子大学毕业回来探亲,倒反是一种“恩宠”了。

接着我写了母亲奉献自己,超越了世俗恩怨的标准,而这种伟大的母爱原是全人类母亲所共有的,因此她在我离乡背景的八年中,也不会感到寂寞,因为在她的身后,有世界上千千万万的母亲在支持着她哩!

认识到母爱的伟大,我自己就觉得渺小了,空虚了,就像一个狂狷不羁的人在圣洁的佛像前一下子失掉了自信力。一个大学毕业生,自然是有那么一点书本知识了,但在母爱面前,我却痛感到知识并非做人的根本,而不过是残枝碎叶,风一起就会吹掉的,只有母爱——那无私的奉献——才是“根本的根本”。

我这时期写的诗,知性的成分比较重,但我努力通过生动新颖的形象比喻来表达思想和感情,通过“客观对应物”来表达主观的感情,这样就可以避免生硬地说教的毛病。在运用比喻上,又力求创新,不落俗套。

本诗在形式上相当整齐,是所谓四行体,一般每行为四个顿,有相对固定的脚韵,但决不勉强去凑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