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邵燕祥)
《青海·邵燕祥》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这是一个高寒的地方
又是一个紫外线强烈照射的地方
一个干旱而渴望云霓的地方
一个孕育了大河与长江的地方
一个满身历史创伤的地方
一个肌腱有如青铜的地方
一个山鹰折断翅膀的地方
一个骏马放蹄奔驰的地方
一个亿万年前的珊瑚成为化石的地方
一个千百年来的血泪沉淀为盐矿的地方
一个囚禁罪犯的地方
一个流放无辜的地方
一个磨砺你为宝剑的地方
一个摈弃你如废铁的地方
一个诈称有过亩产小麦八千八百斤的地方
一个确实看到小麦亩产二千斤的地方
一个饥饿夺去无数生命的地方
一个新生婴儿茁壮成长的地方
一个海市蜃楼出现又幻灭的地方
一个日月山日月双照的地方
一个在酥油灯下五体投地的地方
一个为理想与科学而献身的地方
一个望不到边的荒漠贫瘠的地方
一个隐匿着万千珍宝的地方
一个埋藏着先人遗产的地方
一个吸引着后人目光的地方
一个老死流刑犯的地方
一个呼唤开发者的地方
一个使弱者望而却步的地方
一个向强者捧献高山雪莲的地方
一个过去与未来相会的地方
一个沉寂与喧哗交响的地方
一个在往事的废墟上悲歌往事的地方
一个在希望的基地上铸造希望的地方
青——海——啊!
歌咏一座城市的诗作很多,但歌咏一个省的作品似颇为少见,这大概是后者需要有更高的概括力和洞察力的缘故吧。
《青海》这首诗饱含着诗人本身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是诗人人生经验和深刻认识的结晶,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的高度和时代的深度,虽然诗人过去并未去过青海,但一踏上这块具有“悲歌”和希望的土地,诗人过去坎坷的命运便与这块独特的地方产生共鸣,爆发出诗的灵感。因此,这首诗就格外引人注目了。
首先,诗的时空感很强。诗人采用地域与历史这两束空间与时间的经纬线,相互交织成这个地区特有的画面。位于大西北青藏高原的青海,在地理上,“是一个高寒的地方/又是一个紫外线强烈照射的地方/一个干旱而渴望云霓的地方/一个孕育了大河与长江的地方”。开头几句,概括了它的地域特征,突出了它与其它省份地区的不同之处,令人想到孕育了我国两大水系黄河、长江的青海,是一个干旱、贫瘠、穷苦的地方。这个地方,“满身历史创伤”,是“亿万年前的珊瑚成为化石”的古海,“埋藏着先人遗产”,近代则是“囚禁罪犯”、“流放无辜”的地方,这种时空跳跃,经纬交织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感受和想象的空间,稍有历史和地理知识,以及了解我国近三十年社会发展曲折进程的人,都会产生联想,并进行生动的再创造,加深青海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象。
其次,这首诗采取两句一小节的艺术形式,而每小节的上下两行,大都是对立矛盾的双方。如“一个山鹰折断翅膀的地方/一个骏马放蹄奔驰的地方”;“一个在酥油灯下五体投地的地方/一个为理想与科学而献身的地方”,“一个在往事的废墟上悲歌往事的地方/一个在希望的基地上铸造希望的地方”……这些有着强烈反差的对比,既有具体形象的实写,又有抽象议论的虚写,将青海这个地区充满各种不协调的矛盾而又共处于一体的现象真实地揭示了出来,给了读者深刻的印象。同时,通过对矛盾双方的揭示,鲜明地传达了诗人的爱憎倾向,使诗作具有一定的批判力量和赞歌的性质。最后的结句是:“青——海——啊! ”拖长的语音和惊叹号,表达出诗人感慨万千的情绪,使读者造成一种余音袅绕,尽在不言中的感受。
另外,为了涵盖这么庞大和众多的内容,诗人除了选择典型的形象细节外,还采用了诗歌常用的象征手法,以揭示某些事物的本质。如“一个满身历史创伤的地方/一个肌腱有如青铜的地方”,明喻为人,身上既有痛苦的创伤,又强健得肌腱闪耀出青铜的色彩。暗喻则是指过去黑暗的岁月和荒谬的历史,选用“青铜”这一词,准确贴切,含有中华民族历史特点的象征性,具有多义性。又如:“一个磨砺你为宝剑的地方/一个摈弃你如废铁的地方”,宝剑和废铁都是象征当年去青海的人或者被命运不公正地放逐的流放者,他们或是磨砺得更坚强,或是变得颓废消沉,这里既有赞美之情又有鞭挞之意,像这种象征性的诗句,在整首诗中还有多处,令人玩味无穷。
-
《家乡)(饶孟侃)
[2019-05-13]
-
《宝马(原诗略))(孙毓棠)
[2019-05-13]
-
《孤山听雨)(记八月一日之游)(俞平伯)
[2019-05-13]
-
《季候)(邵洵美)
[2019-05-13]
-
《媚态观音)(孙静轩)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