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战死了)(柳倩)
《假如我战死了·柳倩》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假如我战死了请把我埋在那险峻的高山,
山下蜿蜒着宽敞的道路,
白云悠闲地绕过那座严关。
让我听江风呼啸,挟着民族的怒吼,
让战友们唱着凯歌回来,践踏过我的白骨。
我像高山,像高山一样庄严、雄浑。
我像大星瞪着国土,再不许敌寇侵入。
让我这无名者永远是一个哨兵,民族的歌人,
整日在山岗上了望,
看着我们年轻的后代
在欢笑中过活,在自由中生长,
脸上销尽了从前千百代的耻辱。
让日子消泯了仇恨,我依然偃息在那座高山,
山上山下开辟的是自己的土地,
集体的耕作、疏浚,安居在自己底农庄。
让我听农场上的欢歌赞扬着人类的进步,
他们瞅着埋葬我的这座高山有千年的怀古。
我像江潮,像江潮应和着他们的歌声,
我像太阳般欢笑,怡然地将他们爱抚。
让我这无名者永远是一个斗士,历史的证人;
长久在山岗上了望:
俯视着我们年轻的子孙,
管理自己的国家,建立新的社会,
脸上燃烧着是我们这一代从未有的幸福。
1940年5月6日在广西武鸣旧思恩府
《假如我战死了》作为一首写于战争年代的诗歌,表现了一种特有的风格:不假雕琢、直抒胸臆,体现了雄浑粗犷之美。
诗人开篇便假设“我战死了”——带有鲜明的战争年代的气氛。诗人说,即使我战死了,也要像高山一般庄严、雄浑,以身躯筑起保卫祖国和民族的山梁,站在高处“像大星瞪着国土,再不许敌寇侵入”。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勇士,就是战死了,他的锐气,他的英魂,也决不会消逝,而将永远注视着我们的民族,这是此诗给予读者的强烈感受。作为一名生活在战火之中的歌手与战士,其情感豪放而坚忍,充满理想主义的乐观精神。他并不是简单地讴歌战争,而是在讴歌正义、公道与自由进步的未来社会。在诗的结尾段,诗人进一步抒发了对于理想、对于未来社会的憧憬之情:作为一名当年的战士、历史的证人,诗人将在山岗上长久地了望,看子孙后代,自己建设国家、管理国家,他们的脸上将闪烁着“我们这一代从未有的幸福”。
诗作写于1940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中华大地到处燃烧着战火,成千上万的人民和战士每天都在流血,爱国的热情与青春的诗情融为一体,表现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怀,构成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主旋律。《假如我战死了》就突出表现出了这一点。在诗中,我们看不到“五四”前后诗人们奇妙璀丽的诗境与幻想,也听不到诸多诗人在二、三十年代里的那种淡淡的忧愁与感伤。我们感觉到的是:血洗国耻、振兴民族的强烈时代精神,使个人的喜怒哀怨不能不与之契合一致,在这种特定的时代精神影响下,诗歌不能不更多地具有社会功利意义。这时的诗歌一般都写得激昂、雄壮。因为他要鼓舞着战士们奔赴战场杀敌,柳倩的这首诗亦是如此。从诗的象征性构思,从诗的诸多形象、比喻等,我们都可以发现诗人在创作时是很注意艺术性的,但作为一首写于战争岁月之中的抒情作品,一首充满英雄主义与献身精神的作品,诗人不可能过多的在诗的美学价值上作过多的思索与流连,或者毋宁说,这种英雄主义本身就构成了当时至高无上的美,而其他所谓更纯粹的美,均与这种战场上的壮美情趣不相谐调。这似乎是一种必然。从这一意义上来读《假如我战死了》,也许我们的目光会真正切入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不但能理解本诗,而且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特定的审美追求。
-
《家乡)(饶孟侃)
[2019-05-13]
-
《宝马(原诗略))(孙毓棠)
[2019-05-13]
-
《孤山听雨)(记八月一日之游)(俞平伯)
[2019-05-13]
-
《季候)(邵洵美)
[2019-05-13]
-
《媚态观音)(孙静轩)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