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袁可嘉)
《冬夜·袁可嘉》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冬夜的城市空虚得失去重心,
街道伸展如爪牙勉力捺定城门,
为远距离打标点,炮声砰砰,
急剧跳动如犯罪的良心;
谣言从四面八方赶来,
像乡下大姑娘进城赶庙会,
大红大绿披一身色彩,
招招摇摇也不问你爱不爱;
说忧伤也真忧伤,
狗多恶梦,人多沮丧,
想多了,人就若痴若呆地张望,
活像开在三层楼上的玻璃窗;
身边天边确都无以安慰,
这阵子人见面都叹见鬼;
阿狗阿毛都像临危者抓空气,
东一把,西一把,却越抓越稀。
这儿争时间无异争空间,
聪明人却都不爱走直线;
东西两座圆城门伏地如括弧,
括尽无耻,荒唐与欺骗;
起初觉得来往的行人个个不同,
像每一户人家墙上的时辰钟;
猛然发现他们竟一如时钟的类似,
上紧发条就滴滴答答过日子;
测字摊要为我定终身,
十字架决定于方向夹时辰;
老先生,我真感动于你的天真,
测人者怎不曾测准自己的命运?
商店伙计的手势拥一海距离,
“我只是看看”,读书人沉得住气;
十分自谦里倒也真觉希奇,
走过半条街,这几文钱简直用不出去;
哭笑不得想学无线电撒谎,
但撒谎者有撒谎者的哀伤;
夜深心沉,也就不想再说什么,
恍惚听见隔池的青蛙叫得真寂寞。
1947年
1947年冬天,北平的局势日趋紧张,市民们人心惶惶,好像古城要倒塌一般。诗篇从各个视角来描绘这种情绪,贯串其中的是忧伤不安,手足无措的心情。这时期各种政治谣言特多,它们向人们袭来,不管你爱听与否,诗里用了一个比譬,说它们像披红戴绿、进城赶庙会的村姑招摇过市。
这首诗在运用比喻上讲究大跨度,新奇中力求妥贴,例如揭示旧城市中的腐败情景时说,“东西两座圆城门伏地如括弧/括尽无耻,荒唐与欺骗。”形容在紧张局势中混日子的一般市民的麻木状态,是“上紧发条就滴滴答答过日子”。
讽刺和机智是这首诗的艺术特征,把圆城门比作“括弧”,这是机智的话,“括尽无耻,荒唐与欺骗”自然是讽刺的笔法了。接下去对测字老人和商店伙计的描绘则同时具有这两种艺术特征。当年商品价格昂贵,读书人的几文钱之所以用不掉,是因为少得不足以购买任何东西,因此他既自谦,又自嘲。最后一节诗颇重要,因为它总结了这样发展下来的诗的感情:哭笑不得想学无线电撒谎,但撒谎者也有自己的哀伤,夜深心沉,仿佛听见青蛙叫,使人觉得分外寂寞。结句将诗的情调带回到前面反复描述过的“哀伤”和孤寂上,把全诗统一起来。
这首诗可以说明我受西方现代派诗的影响有这样几点:一、多处运用大跨度的比喻;二、突出机智和讽刺的笔法;三、运用强烈的对照,有时用正相反的词语来渲染气氛,如第六节,先说行人个个不同,像每一户人家墙上的时辰钟(是指走得快慢不同),紧接着却说它们又类似时钟,上紧发条就滴滴答答过日子。“不同”和“类似”都以时钟为喻体(以行人为喻本),但指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情,这就能发生强烈的对照效应,使诗的情绪集中起来,诗的结构也严密起来。这是英国玄学派诗人创造的手法,后来为现代派诗人所承袭和发展。我在四十年代的作品里有意识地做过类似的试验,成败则要请读者来判断了。
-
《家乡)(饶孟侃)
[2019-05-13]
-
《宝马(原诗略))(孙毓棠)
[2019-05-13]
-
《孤山听雨)(记八月一日之游)(俞平伯)
[2019-05-13]
-
《季候)(邵洵美)
[2019-05-13]
-
《媚态观音)(孙静轩)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