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原诗略))(闻捷)全文与读后感

2024-03-09 可可诗词网-新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原诗略)·闻捷》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载《天山牧歌》,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通过新疆农垦战士的一匹“千里驹”失而复还的故事,反映了哈萨克族劳动人民和解放军的亲密团结和诚挚友谊,歌唱了哈萨克牧人的美好情操和高尚品德。

长诗写得十分单纯而精粹。它没有追求复杂的情节和曲折的故事,通篇以“千里驹”为焦点展开人物的心灵波澜和感情旋律,使这匹失而复还的枣红马犹如一面明亮的镜子,映照出主人公们美丽纯洁的精神世界。为了把人物的心灵美表现得集中而强烈,大量使用反复渲染的手法,是此诗一个显著的特点和优点。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这个作品中,不但能够根据诗的特点,敢于进行淋漓尽致的渲染,而且能够根据叙事诗的特点,善于进行淋漓尽致的渲染。作品在笔酣墨饱地大事渲染时,能够不断推进情节发展,逐步深入地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譬如第一章,用大部分篇幅渲染了指战员对走失的枣红马的深切怀念,章法虽然回环往复,却是螺旋形上升的。作品先渲染枣红马的各种优点,继而渲染枣红马伴随主人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绩,再渲染枣红马同部队一起在建设新垦区里创立的功勋,最后又渲染枣红马走失后大家遍寻无着的焦虑,这样就从不同的角度,层层深化了人们对枣红马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有力地揭示了人们所以对枣红马怀有如此深厚感情的原因。

作品在反复渲染中又能够采取不同的手法,力求在单纯中见丰富,给读者造成移步换形、柳暗花明的印象。第二章的开头部分,当老牧人意外地套回了不知从哪里跑来的枣红马之后,有两大段关于牧人全家的喜悦心情的渲染,笔墨虽多,却能始终抓住读者。作品先是尽情渲染了人们面对这“金子铸成的好马”时,那欣喜若狂的形形色色的神态:“老太婆笑了,/笑得两手哆嗦,/新沏的奶茶啊!/洒满了一桌。/大儿子笑了,/笑得左摇右摆,/一头撞着门框,/差点把头碰破。/大媳妇笑了,/笑得像山鸡叫,/那支画眉笔啊!/拖到了眼角。/三姑娘笑了,/笑得像铃铛响,拿起了蝇拂子,去刷奶子锅。”接下来作品又反复渲染了人们对枣红马的各式各样的赞美:老太婆说它有狗的耳朵,鹿的快蹄;大儿子说它有火的颜色,鹰的眼睛;大媳妇说骑上它放牧天山下,追赶离群的马比鹰抓兔子还利索;三姑娘说骑上它纵情草上飞,谁敢比“姑娘追”,管教皮鞭落上他的脊背……。很明显,这两大段渲染,十分鲜明强烈地刻划了全家人极其喜爱并想留下枣红马的心理状态,但前一段着重写“行”,后一段着重写“言”,因此各尽其妙,一点儿也不使人觉得拖沓。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长诗对各个局部的渲染,并不是信笔挥洒,而是在严密的总体构思下精心地加以安排的。比如,上述第一章里对指战员深切思念枣红马的反复渲染,其实正是为本章末尾描写哈萨克牧人深夜送还千里驹作铺垫的,越是渲染出指战员对枣红马的思念之深,则越是突出了牧人“夜送”的难能可贵。第二章也是这样,前面大事渲染牧人全家极端喜爱并渴望留下这匹意外得来的好马的心情,其实也正是要烘托出当他们得知这乃是军马后那种愧悔莫名并立即兴高采烈地决定送还原主的精神状态,两相对照,也就更加突出了哈萨克牧人热爱解放军的高贵品质。由此可见,这首长诗中的艺术渲染,笔墨虽多但安排得体,各各发挥了刻划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一个平平常常的故事,被表现得这样花团锦簇、有声有色,这显然得力于诗人结构的跌宕和笔墨的集中。他避免在事件过程上兜圈子,善于把交代性的叙述化为渲染性的描绘,自始至终把聚光灯对准人物心灵深处最美丽动人之处,力图通过充满诗情的场面去突出富于诗意的形象。

长诗的语言也很有特色。无论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都不仅简炼、机智、风趣,而且富于民族的和地域的色采。例如写景:“在那片蔷薇丛中,/夜莺唱歌又跳舞,/小渠的流水弹奏三弦琴,/啄木鸟在树上敲手皮鼓。”又如叙事:“吃完一盘羊肉,/快活飞到眉梢;/喝完一盆马奶,/话题爬上舌头。”这种颇具异采的诗歌语言,都贴切地传达出天山草原兄弟民族地区的特定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