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
於铄王师①,啊! 真英武,武王的进攻,
遵养时晦②。帅兵讨伐那昏君。
时纯熙矣③,顿时光明照天空,
是用大介④。成大事呀立大功。
我龙受之⑤,我周家应天顺人有天下,
王之造⑥。 威风凛凛兴一番事业呀。
载用有嗣⑦,一代一代地相传下,
实维尔公⑧,允师。武王秉公心,不虚假,大众信服他,
[注释] ①於(wu):“乌”的古字,叹词,有赞美的意思。铄(shuo):辉煌。王师:指武王的军队。②遵:循,顺着。一说,遵,率。养:取。时:是,此。晦:昧。这里指昏君纣王。③纯:大,普遍。熙:兴起,兴盛。一说,熙,光明。④介:善,吉祥。大介即大善,大吉祥。⑤龙:宠,恩宠。受:承受。⑥(jue):强壮、勇武的样子。造:为,成就。⑦载:则。有:语助词。用:因此。嗣:继承 ⑧实:同“寔”,即“是”。实维:即“是维”,表肯定语气。尔公:尔先公,指武王。旧说解公为事,指武王伐纣,亦通。允:信,实在。师:法,效法。
[赏析] 远古时代,我国歌谣常与原始舞、乐结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体的特点。直到《诗经》时代,歌和舞才逐渐分家,舞蹈的歌词保留在《诗经》里的就叫“舞诗”。舞诗在《颂》中有一定数量,《酌》就是一首舞诗。
《酌》出自《周颂》中的《闵予小子之什》,原是歌颂周武王灭商建周的舞蹈《大武》中系列歌词之一,是周人赞美周武王的乐章。
《诗序》说:“《酌》,告成大武也。言能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也。”《诗集传》解:“《酌》即勺也。”《仪礼》、《礼记》皆言舞勺,郑观文《中国音乐史》说:“《勺》为武舞,其诗为《酌》之章。”可见《酌》是舞乐。
《酌》为西周初年诗。《郑笺》说:“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归政成王,乃后祭于庙而奏之。其始成,告之而已。”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是周公,作于居摄六年制礼作乐的期间。
《颂》用于宗庙祭祀。《诗大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郑樵说:“宗庙之音曰颂。”《酌》一类诗宗教气氛较浓,被后人称为“宗教性的颂诗”。
本诗所歌颂的是周武王伐纣取天下的功绩。《尚书》中的《西伯戡黎》、《牧誓》诸篇载有武王伐纣的史实。据记载,商纣王是位暴君,很不得人心,而周朝到文王时,国力已很强盛,武王灭纣已是水到渠成。相传在伐纣的战争中,虽然武王兵力不强,但士兵斗志旺盛,杀敌英勇,纣王虽发兵十多万,但内部人心不附,奴隶逃亡,士兵倒戈。结果纣王自焚而死,武王为天子。孟子说:“取之而万民悦则取之,武王是也。”武王伐纣的一举是顺乎历史潮流、深得民心的。《诗序》谓武王“能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基本符合《酌》诗实际。
全诗一章八句,未用比兴,全是赋法,但带有抒情意味。“於”作为开篇第一字就含赞叹语气,表现出当时人们对建立“蹻蹻功业”的武王的敬意。头两句写武王伐纣的史实,由衷赞美伐纣的“王师”。写商纣,用“晦”称代;写“王师”,用“铄”形容,于对比中显露出纣王的“无道”和武王的“美盛”,感情的褒贬色彩分明。三、四句写武王伐纣的成功,带来了天下澄平的西周盛世。“是用大介”,语句简朴典重,体现出宗教性颂诗的用语特色。五、六句集中讴歌武王功德,指出武王得宠乃是上天的恩赐,宗教色彩更加浓艳。这两句可看作前四句的概括和总结,颂词部分至此结束。末两句是誓词,表明后人决心承继祖业,效法前王。两句中借助“实”、“维”、“允”等词,表达恳切的语气,虔诚的态度和浓厚的祭祀气氛。读着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人们对祖先神的敬畏、崇拜和赞颂之情。据《礼记·内则》“十三舞《勺》”的记载,可推断这舞蹈和伴奏的乐曲,不但家喻户晓,而且可能还是当时学校的必修课目。
这首诗为了表现宗庙祭祀时气氛的庄严肃穆,语末助词用得很少,内容和形式得到了统一。篇幅短小,用词典重。也显示出颂诗的特点。
这首诗和《诗经》中其他早期诗歌一样,担负着诗歌发展的奠基使命,在诗史上起的作用不容抹煞。而且,作为我们后人研究人类祖先的精神生活乃至宗教意识,《酌》一类的《颂》诗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史料。
遵养时晦②。帅兵讨伐那昏君。
时纯熙矣③,顿时光明照天空,
是用大介④。成大事呀立大功。
我龙受之⑤,我周家应天顺人有天下,
王之造⑥。 威风凛凛兴一番事业呀。
载用有嗣⑦,一代一代地相传下,
实维尔公⑧,允师。武王秉公心,不虚假,大众信服他,
(采用金启华译诗)
[注释] ①於(wu):“乌”的古字,叹词,有赞美的意思。铄(shuo):辉煌。王师:指武王的军队。②遵:循,顺着。一说,遵,率。养:取。时:是,此。晦:昧。这里指昏君纣王。③纯:大,普遍。熙:兴起,兴盛。一说,熙,光明。④介:善,吉祥。大介即大善,大吉祥。⑤龙:宠,恩宠。受:承受。⑥(jue):强壮、勇武的样子。造:为,成就。⑦载:则。有:语助词。用:因此。嗣:继承 ⑧实:同“寔”,即“是”。实维:即“是维”,表肯定语气。尔公:尔先公,指武王。旧说解公为事,指武王伐纣,亦通。允:信,实在。师:法,效法。
[赏析] 远古时代,我国歌谣常与原始舞、乐结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体的特点。直到《诗经》时代,歌和舞才逐渐分家,舞蹈的歌词保留在《诗经》里的就叫“舞诗”。舞诗在《颂》中有一定数量,《酌》就是一首舞诗。
《酌》出自《周颂》中的《闵予小子之什》,原是歌颂周武王灭商建周的舞蹈《大武》中系列歌词之一,是周人赞美周武王的乐章。
《诗序》说:“《酌》,告成大武也。言能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也。”《诗集传》解:“《酌》即勺也。”《仪礼》、《礼记》皆言舞勺,郑观文《中国音乐史》说:“《勺》为武舞,其诗为《酌》之章。”可见《酌》是舞乐。
《酌》为西周初年诗。《郑笺》说:“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归政成王,乃后祭于庙而奏之。其始成,告之而已。”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是周公,作于居摄六年制礼作乐的期间。
《颂》用于宗庙祭祀。《诗大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郑樵说:“宗庙之音曰颂。”《酌》一类诗宗教气氛较浓,被后人称为“宗教性的颂诗”。
本诗所歌颂的是周武王伐纣取天下的功绩。《尚书》中的《西伯戡黎》、《牧誓》诸篇载有武王伐纣的史实。据记载,商纣王是位暴君,很不得人心,而周朝到文王时,国力已很强盛,武王灭纣已是水到渠成。相传在伐纣的战争中,虽然武王兵力不强,但士兵斗志旺盛,杀敌英勇,纣王虽发兵十多万,但内部人心不附,奴隶逃亡,士兵倒戈。结果纣王自焚而死,武王为天子。孟子说:“取之而万民悦则取之,武王是也。”武王伐纣的一举是顺乎历史潮流、深得民心的。《诗序》谓武王“能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基本符合《酌》诗实际。
全诗一章八句,未用比兴,全是赋法,但带有抒情意味。“於”作为开篇第一字就含赞叹语气,表现出当时人们对建立“蹻蹻功业”的武王的敬意。头两句写武王伐纣的史实,由衷赞美伐纣的“王师”。写商纣,用“晦”称代;写“王师”,用“铄”形容,于对比中显露出纣王的“无道”和武王的“美盛”,感情的褒贬色彩分明。三、四句写武王伐纣的成功,带来了天下澄平的西周盛世。“是用大介”,语句简朴典重,体现出宗教性颂诗的用语特色。五、六句集中讴歌武王功德,指出武王得宠乃是上天的恩赐,宗教色彩更加浓艳。这两句可看作前四句的概括和总结,颂词部分至此结束。末两句是誓词,表明后人决心承继祖业,效法前王。两句中借助“实”、“维”、“允”等词,表达恳切的语气,虔诚的态度和浓厚的祭祀气氛。读着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人们对祖先神的敬畏、崇拜和赞颂之情。据《礼记·内则》“十三舞《勺》”的记载,可推断这舞蹈和伴奏的乐曲,不但家喻户晓,而且可能还是当时学校的必修课目。
这首诗为了表现宗庙祭祀时气氛的庄严肃穆,语末助词用得很少,内容和形式得到了统一。篇幅短小,用词典重。也显示出颂诗的特点。
这首诗和《诗经》中其他早期诗歌一样,担负着诗歌发展的奠基使命,在诗史上起的作用不容抹煞。而且,作为我们后人研究人类祖先的精神生活乃至宗教意识,《酌》一类的《颂》诗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