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草不黄》
何草不黄,哪有草儿不枯黄,
何日不行①。哪有一天不奔忙。
何人不将②,哪个人啊不出征,
经营四方。往来经营奔四方。
何草不玄③,哪有草儿不腐烂,
何人不矜④。哪个不是单身汉。
哀我征夫,可怜我们出征人,
独为匪民⑤。偏偏不被当人看
匪兕匪虎,不是野牛不是虎,
率彼旷野⑥。为啥旷野常出入。
哀我征夫,可怜我们出征人,
朝夕不暇。整天劳累受辛苦
有芃者狐⑦,狐狸尾巴毛蓬松,
率彼幽草。钻进路边深草丛。
有栈之车⑧,高高役车征夫坐,
行彼周道。走在漫长大路中。
[注释] ①行(hang):奔,走。指行役,出征。②将:行。③玄:赤黑色。草枯烂则成此色。④矜(guan):通“瘝”,病。一说,矜,通“鳏”。⑤匪:通“非”。一说,匪,彼。⑥率:循,沿着。⑦有芃(peng):芃芃,兽毛蓬松的样子。⑧有栈:栈栈,通“”,高大的样子。
[赏析] 《小雅》大多是贵族士大夫的作品,但其中少数诗篇如《黄鸟》《我行其野》、《苕之华》和本篇等,无论从内容抑或形式来看,都类似风诗,不脱民歌本色。
此诗是《小雅》中的最后一首诗。关于这诗的写作背景,历代学者的看法比较一致,《诗序》认为产生于西周末年为“下国刺幽王”之诗,其时“四夷交侵,中国皆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君子忧之,故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也认为是“周室将亡,征役不息,行者苦之,故作此诗”。后之姚际恒、范家相、方玉润等人亦无他议。稍有异者,《诗序》说它是“君子”之作,而朱熹则以为是“行者”之诗,从语言风格来看,当以朱熹所说为是。
这首诗一共四章,通篇运用赋体,直诉胸臆,层层递进地控诉了周王朝的穷兵黩武,征役不止,抒发了强烈的愤慨之情。诗一开始即感情激越,“何草”、“何日”、“何人”三句严厉的责问,连贯冲口而出,写出了征人之劳苦和从征人数之众多,“万民无不从役”(《毛传》),无 一人可以幸免,统治者为了镇压“叛乱”,就是这样劳师动众,征战不已!
第二章意思又进了一层,士兵们由于经年累月在外奔波,都已积劳成疾,憔悴不堪,疲惫已极,因此他们愤懑地喊道:“难道我们这些征夫就独独不是人吗?”
第三章进一步设喻,说明自己并非禽兽,但却和兕、虎这些野生动物一样,朝夕在旷野奔波,永无止境。这正是《诗序》所说的“视民如禽兽”之意,是紧紧承接第二章“哀我征夫,独为匪民”的。
最后一章,诗人巧妙地运用“正言若反”的对比手法,把“征夫”比作钻草丛的“狐狸”,而与坐着高大的车子舒坦地行进在大道上的官员们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说前面的“兕”、“虎”之喻,是取其成天在外奔跑的野生习性,那么,这里的“狐狸”之喻,就用它渺小和钻草丛的特点,这种比喻,似乎不大贴切,但正是由于这种譬喻才形成一种旷远幽深的荒凉景象,从而使得“征人”与统治者的对比更加鲜明,而这首诗的思想也就升华了。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盖怨之至也! 周衰至此,其亡岂能久待?编诗者以此殿《小雅》之终,亦《易》卦纯阴之象。”在眉批上又说:“纯是一种阴幽荒凉景象,写来可畏,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诗境至此,穷仄极矣!”这是对《小雅·何草不黄》的思想和艺术的正确的概括评析,是深得其中三昧之论。读完掩卷,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深秋季节,草叶衰萎枯败,旷野里野兽出没无常,一队队疲病交加的士兵,拖着艰难的步伐走个不停,他们在狠狠地诅咒战争,诅咒统治者,诅咒周王朝!
何日不行①。哪有一天不奔忙。
何人不将②,哪个人啊不出征,
经营四方。往来经营奔四方。
何草不玄③,哪有草儿不腐烂,
何人不矜④。哪个不是单身汉。
哀我征夫,可怜我们出征人,
独为匪民⑤。偏偏不被当人看
匪兕匪虎,不是野牛不是虎,
率彼旷野⑥。为啥旷野常出入。
哀我征夫,可怜我们出征人,
朝夕不暇。整天劳累受辛苦
有芃者狐⑦,狐狸尾巴毛蓬松,
率彼幽草。钻进路边深草丛。
有栈之车⑧,高高役车征夫坐,
行彼周道。走在漫长大路中。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行(hang):奔,走。指行役,出征。②将:行。③玄:赤黑色。草枯烂则成此色。④矜(guan):通“瘝”,病。一说,矜,通“鳏”。⑤匪:通“非”。一说,匪,彼。⑥率:循,沿着。⑦有芃(peng):芃芃,兽毛蓬松的样子。⑧有栈:栈栈,通“”,高大的样子。
[赏析] 《小雅》大多是贵族士大夫的作品,但其中少数诗篇如《黄鸟》《我行其野》、《苕之华》和本篇等,无论从内容抑或形式来看,都类似风诗,不脱民歌本色。
此诗是《小雅》中的最后一首诗。关于这诗的写作背景,历代学者的看法比较一致,《诗序》认为产生于西周末年为“下国刺幽王”之诗,其时“四夷交侵,中国皆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君子忧之,故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也认为是“周室将亡,征役不息,行者苦之,故作此诗”。后之姚际恒、范家相、方玉润等人亦无他议。稍有异者,《诗序》说它是“君子”之作,而朱熹则以为是“行者”之诗,从语言风格来看,当以朱熹所说为是。
这首诗一共四章,通篇运用赋体,直诉胸臆,层层递进地控诉了周王朝的穷兵黩武,征役不止,抒发了强烈的愤慨之情。诗一开始即感情激越,“何草”、“何日”、“何人”三句严厉的责问,连贯冲口而出,写出了征人之劳苦和从征人数之众多,“万民无不从役”(《毛传》),无 一人可以幸免,统治者为了镇压“叛乱”,就是这样劳师动众,征战不已!
第二章意思又进了一层,士兵们由于经年累月在外奔波,都已积劳成疾,憔悴不堪,疲惫已极,因此他们愤懑地喊道:“难道我们这些征夫就独独不是人吗?”
第三章进一步设喻,说明自己并非禽兽,但却和兕、虎这些野生动物一样,朝夕在旷野奔波,永无止境。这正是《诗序》所说的“视民如禽兽”之意,是紧紧承接第二章“哀我征夫,独为匪民”的。
最后一章,诗人巧妙地运用“正言若反”的对比手法,把“征夫”比作钻草丛的“狐狸”,而与坐着高大的车子舒坦地行进在大道上的官员们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说前面的“兕”、“虎”之喻,是取其成天在外奔跑的野生习性,那么,这里的“狐狸”之喻,就用它渺小和钻草丛的特点,这种比喻,似乎不大贴切,但正是由于这种譬喻才形成一种旷远幽深的荒凉景象,从而使得“征人”与统治者的对比更加鲜明,而这首诗的思想也就升华了。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盖怨之至也! 周衰至此,其亡岂能久待?编诗者以此殿《小雅》之终,亦《易》卦纯阴之象。”在眉批上又说:“纯是一种阴幽荒凉景象,写来可畏,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诗境至此,穷仄极矣!”这是对《小雅·何草不黄》的思想和艺术的正确的概括评析,是深得其中三昧之论。读完掩卷,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深秋季节,草叶衰萎枯败,旷野里野兽出没无常,一队队疲病交加的士兵,拖着艰难的步伐走个不停,他们在狠狠地诅咒战争,诅咒统治者,诅咒周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