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

2019-05-14 可可诗词网-诗经大辞典 https://www.kekeshici.com

    式微,天要晚啦,


式微,天快黑啦,


胡不归? 为啥不回家?


微君之故,要不是官家事儿多,


胡为乎中露! 咱哪会顶风冒露呀!



式微,天要晚啦,


式微,天快黑啦,


胡不归? 为啥不回家?


微君之躬,要不为老爷养贵体,


胡为乎泥中! 咱哪会趟在泥水中呀!



[注释] ①微君之故:微,非,不是;君,这里指贵族统治者;故,事,这里指劳役。②中露:露水之中。



[赏析] 这首歌写的是夜幕降临时发生的事。“式”是发语词,没有实在意思。“微”,通“昧”,这里指天色昏暗,夜幕降临。那么,在这夜幕降临的时刻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诗序》认为是写黎国臣工对黎侯的劝戒。黎侯失国而寓于卫,黎国的臣子劝其君说:国势衰微得像这昏昏的暮色,我们还是回国去吧,我要不是为国君之故,何苦在此地受辱呢? 这种“臣谏于上”的讽谏之说明显与诗意不符。朱熹是个很有见解的学者,他在《诗集传》中多处否定《诗序》的臆断,探求诗的本义,唯对此诗他虽有所疑却未能澄清本旨:“此无所考,姑从《序》说。”其实,如果摆脱“温柔敦厚”诗教的偏见,这首诗的主旨是不难得出的:这是一首役夫们的怨歌。他们起早摸黑,顶风冒露,在泥水中不停地劳作,这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当权者的驱使? 还不是为着老爷们贵体的安康? 役夫们用这种辛辣的问答方式,发泄着自己心中 的不平,讥讽那些养尊处优的权贵。


这首民歌采用的是“对歌”的方式。“对歌”是从《诗经》才开始出现的一种民歌演唱方式。汉乐府中有“相和歌”,即一唱一和或一人唱众人和,可以说是这种演唱方式的延续和发展。这种表现方式不但可以使诗歌在形式上显得活泼多样,而且通过问答,使提出的问题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更能加深读者的印象,其结论也更加辛辣具有讽刺意味。“式微,式微,胡不归?”这是对方有意的设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这是役夫们直接而干脆的回答:官府的徭役太多,不然怎么这么晚了还在顶风冒露! 接着歌手们又运用《诗经》中常用的复沓章法,把这层意思重复、强调一遍。只不过在第二章中,由“胡为乎中露”进而“胡为乎泥中”,劳作显得更为艰苦,人也显得更为疲乏,同时,对统治者的指斥也更为辛辣,由“微君之故”变为“微君之躬”,“君之躬”是指老爷们的贵体,它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起《魏风》中的《伐檀》,诗人在摆出了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社会现象后,也同样采用了这种辛辣的讽刺手法:“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不素餐兮”实际上就是在揭露统治者尸位素餐,它同“微君之躬”一样,把劳动者的愤怒用辛辣的讽刺方式表现出来。


这首歌在选材上也很有特色。为了更好地表现劳役的繁多和服役者的怨苦,歌者有意选择一个暮色降临的时刻作为背景,因为这个时刻正是牛羊下山、役者归来之时,也是最能惹起征夫感慨、思妇盼归之时,《王风》中的《君子于役》就是通过“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黄昏暮色景象,来表现一位妇女对远方征人的思念,从而控诉统治者无休止的劳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首《式微》也是采用类似的手法,来表现劳役的繁重和役夫们的怨苦。昏昏的暮色与役夫们灰暗的心绪交织在一起,更好地表现了主题。应当指出的是,这种薄暮思归的题材选择和处理,给后来的诗歌、词、赋树立了一个学习和模拟的典范。如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蒋捷的《贺新郎》:“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至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更是出 色地把黄昏薄暮之景与有家难归之愁结合起来,从而成为“秋思之祖”的。清代的许谣光在他的《再读〈诗经〉四十二首》中写到:“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其实,黄昏时刻最难消遣的岂止是思妇,也还有征夫;这种遗泽后人的表现手法也不止是《君子于役》,还有与之相类的《式微》。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