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
《藏书》
明李贽撰。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嘉靖举人。历任礼部司务、云南姚安知府等职。反对宋明理学,尝自言:“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见道学先生则尤恶”。否认有所谓“道”的存在,认为“人无不载道”,“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之说,认为“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势利之心,亦吾人秉赋之自然”。晚年酷爱史学。著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李温陵集》等,其目的在于打破汉、唐、宋以来传统的史学观点。万历三十年(1602),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下狱,于狱中自杀。该书又称《李氏藏书》,共68卷。作者自称其书“但可自怡,不可示人”,故名。内容主要记载自战国至元亡约800人的事迹。分为世纪、列传两种体例。列传中又分为大臣、名臣、儒臣、武臣、贼臣、亲臣、近臣、外臣8类,每一类下再根据人物生平细分为若干门。在帝王、大臣纪传之前各有总论,对历朝帝王多用四字一句作简要的评价,并附评语。取材主要为历代正史。评论精辟,敢于抒发自己的独到见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该书《总目前论》中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为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总目答论》中又说:“名臣未必知学而实自有学。自儒者出而求志达道之学兴矣,故传儒臣。儒臣虽名为学而实不知学,往往学步失败,践迹而不能造其域,卒为臣名所嗤笑。然其实不可以治天下国家,亦无怪其嗤笑也。”“唯去子自以尝学俎豆,不闻军旅,辞卫灵,逐为邯郸之妇所证据,千万世之儒皆为妇人矣,可不悲乎!”其评秦始皇帝说:“自是千古一帝也!”评陈胜说:“匹夫首倡”,“古所未有”。评项羽说:“自是千古英雄”。评汉宣帝说:“吁,此不足称帝矣!”又如评商鞅、韩非、晁错为“强主名臣”,评李悝、桑弘羊为“富国名臣”,均表现出作者的非凡见识。该书曾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在南京刊行。明清两代被列为禁书。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有标点本,全4册。作者后有《续藏书》27卷,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