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
战国公孙龙著。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人物,善于辩论,曾与儒家的孔穿、阴阳家的邹衍进行过辩论。主张“白马非马”说和“坚白相离”说,提出了正名的思想。该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为14篇,今存6篇,余8篇在唐以前即已亡佚。6篇中《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5篇为公孙龙本人所著。《迹府》篇由公孙龙的弟子补录而成。此书是研究先秦逻辑思想的重要史料和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贡献。如在《白马论》中,首先提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指出白与马两个概念的内涵各有不同。进而又指出:“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是白马之非马,审矣。”指出马与白马两个概念外延的不同,以及白马与黄、黑马在外延上的排斥和并列关系。又说:“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对白、白马与黄、黑马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逻辑限定。先秦时期的逻辑思想,自孔子提出“正名”以后,经墨子和稷下学派,至公孙龙子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知识学科,而不再是伦理、政治的附庸。对于后来惠施、庄子、荀子的逻辑思想,均有一定的影响。今人杜国库评价该书说:“这部书在先秦名学的发展上,形成了它的重要的一环。”该书素称难读,晋鲁胜曾说:“自邓析至秦时名家者,世有篇籍,率颇难知”。明宋濂也说:“白马非马之喻,坚白同异之言,终不可解。”版本主要有明《道藏》本,《十二子》本,陶宗仪《说郛》本等。注本在明清两代有杨慎《评注先秦五子全书》、傅山《霜红龛集备存》、辛从益《公孙龙子注》和陈澧《公孙龙小注》。近代以后陈柱《公孙龙子集解》,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庞朴《公孙龙子译注》,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庞朴《公孙龙子今译》,1990年巴蜀书社出版。研究著作有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庞朴《公孙龙子研究》、杨俊光《公孙龙子蠡测》、胡曲园、陈进坤《公孙龙忆论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