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
东汉赵晔撰。赵晔(?~约83),字长君,会稽山阴人。《后汉书·儒林传》说他“少尝为县吏,奉檄迎督邮,耻于厮役,遂弃车马去。至犍为资中,诣杜抚受《韩诗》,究竟其术。积二十年绝问不还,家为发表制服。抚卒乃归,州召补从事,不就。举有道,卒于家。”生平著作又有《韩诗谱》2卷,《诗细历神渊》1卷,《诗道微》11卷。该书共10篇,内容主要记述春秋时吴、越二国史事。吴国自太伯至夫差,越国自无馀至勾践。其中第1篇为吴太伯传,第2篇为吴王寿梦传,第3篇为王僚使公子传,第4篇为阖闾传,第5篇为夫差传,第6篇为越王无馀传,第7篇为入臣传,第8篇为勾践归国传,第9篇为勾践阴谋传,第10篇为勾践伐吴传。前5篇为吴事,又称“内传”。后5篇为越事,又称“外传”。其中记述吴越争霸事,尤为详尽。体例采用编年体。取材主要为《越绝书》、《左传》、《国语》、《史记》等,此外并能备载众说,所引文献多为他书所不及。徐天祐《吴越春秋音注序》评价说:“晔去古未远,又山阴人,故其综述,视他书所记二国事为详。”朱彝尊《经义考》也说:“《吴越春秋》作于东汉赵晔,后世补亡之书耳。大抵本《国语》、《史记》,而附以所传闻者为之。其大旨夸越之多贤,以矜其故都。所载孔子、子贡事不可据,而其谋则在当时,游说之高者也。若胥之忠,蠡之智,种之谋,包胥之论策,孙武之论兵、越女之论剑,陈音之论弩,勾践臣吴之别辞,伐吴戒语,五大夫之自效,世亦何可少哉!”但该书亦多有后世传说及神异之事,杂入其中,是其不足。该书原为12卷,隋以后佚失2卷,现通本多作6卷。据明代钱福序推测,所缺者或为西施去吴与范蠡去越2卷。又,东晋杨方曾撰有《吴越春秋》削繁一书,删削该书为5卷。其书已佚,一些学者认为《吴越春秋》不类汉文,怀疑是后人将杨方所撰的5卷析为10卷而成。版本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据明弘治本影印本。清顾观光撰有《吴越春秋校勘记》一书,据元大德本为底本,以《太平御览》、《初学记》、《艺文类编》、《文选》、《史记》、《北堂书钞》等进行校勘,纠正了许多传抄刊刻中的错误,书后并附有《吴越春秋逸文》,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