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辞典》
《中文大辞典》
《中文大辞典》,台湾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张其昀。张氏于《序》中论汉字之优点与特质说:“中国之文字,论其历史之久,应用之广,与结构之完美,实居世界之第一位。”“中国文字优美而合理,比较容易学习。”“中国每一文字均自成为一有机体。吾人倘能明悉文字源流,则对于其形、声、义三者,不但能知其然,且能知其所以然。”
编纂者在《凡例》中,述编辑要旨说:“本书注重中国文字之源流,对于字之形、音,依时代之先后为次;义依本义、引申义、假借义而排列之。本书本于言必征信之旨,字辞出处及例句,均注明来源,经常引用书目,并用简称,以省篇幅。字辞选录,单字之采录,包括正字、或体、古体、略字及俗字、后起字,其来源以《康熙字典》为主。辞汇之采录,则以成语、术语、格言、叠字、诗词典语、人名、地名、职官名、年号、书名、动植物名、名物制度为主。单字之解释,主要在说明其构造与本义、各种训义之渊源、形音义之相互关系、及其疑义异说。字形,上溯甲骨金文,以及篆隶楷草诸体之变化,依其时代先后为次,以见文字构造之本源,而明字形之史的演变。字音,每字之下,先注该字本义之反切,以该字所见最早之韵书为准;其余韵书所载之反切,依时代先后列于其下。一字有数音者,除本义之音外,其音依引申义、假借义之音为次,分条以甲、乙、丙等符号标明之。字义、字义之解释,采自《尔雅》、《说文》、《方言》、《释名》等字书,及两汉以来诸传注。每字之下,首列本义,引申义次之,假借义又次之,分条以数字符号标明,列于其读音之下。每一义项,均附例句,以证义训用法。
《中文大辞典》共40册(16开本),收词极为丰富,以“一”字为例,即有143页之多。缺点是不够谨严,引文卷次、页码和内容,时或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