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学校》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苏联作家盖达尔(1904—1941)的自传性中篇小说。描写红军少年战士鲍里斯·葛烈科夫的成长经历。1917年初,鲍里斯还是个不懂事的中学生,父亲被反动当局杀害,使他看到现实的严酷。二月革命后,他得知父亲是殉身革命,激发了对革命的向往,在布尔什维克谢妙的启发教育下,积极参加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宣传。由于学校当局的迫害,他只身离家,加入工人自卫队的斗争行列。十月革命爆发后,他几经艰险,找到红军游击队,投身于消灭白匪、保卫苏维埃的革命战争。在党员丘蒲克、谢巴洛夫的引导下,他经受了艰苦环境的种种磨练,终于成长为一个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布尔什维克。
作品通过主人公鲍里斯的成长道路,再现了十月革命时代,革命青少年由读书识字的学校跨入革命战争大学校的曲折经历,热情地歌颂了党对他们的关心和引导,在广阔的时代背景里描写个人的成长,充满了时代气息。主人公鲍里斯是十月革命时期新一代人的典型形象。他带着朴素的阶级意识参加革命,淳朴诚实,机智勇敢,对革命忠贞不渝;但也带有青少年常见的浮躁、幼稚、纪律性不强的缺点,曾给革命造成损失。在党的教导下,他吸取血的教训,大胆而诚恳地承认了过失,勇敢地接受了战争的一再考验,终于逐渐克服缺点,树立为社会主义而战斗的世界观,成为出色的红军战士。作品还塑造了谢妙、丘蒲克等成人革命者的形象,他们是社会主义苏维埃的缔造者,又是年轻一代的表率和引路人。通过他们的活动,形象地表现了理想、纪律和党的领导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决定性作用。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少年人的眼光描述俄罗斯大自然风光和火热的战斗生活,闪现着少年人可爱的稚气、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好胜心。行文亲切活泼、朴素感人,富有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抒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