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犯我》
《不许犯我》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菲律宾作家黎萨尔(1861—1896)的长篇小说。作品通过主人公伊瓦腊的种种遭遇,展现菲律宾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下的社会生活图景,揭露殖民者及其帮凶修士会的罪恶行径,发出人的自由、幸福等永恒权利不容侵犯的正义呐喊。伊瓦腊留学欧洲7年,满怀爱国热情回国。亲友的热烈欢迎,恋人的甜蜜爱情,使他感到生活充满阳光,前途灿烂辉煌。他容忍迫害父亲至死的修士,认为实现父亲遗愿比为他报仇好得多。他在家乡兴建学校,试图通过启蒙教育、逐步改革,达到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目的。然而,事与愿违,在恶势力的策划下,他接连遭到诽谤、打击和陷害,有人还企图谋杀他。他的名誉被破坏,理想被践踏,爱情被玷污,甚至被诬组织暴动而锒铛入狱,在将被处死的危急关头,埃利亚斯帮他越狱逃跑。恋人玛利亚绝望地进了修道院。
伊瓦腊是努力探索民族独立,争取自由幸福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他的性格是发展的。起初,他满腔热情,天真纯朴,充满幻想,以为西班牙“真为菲律宾人民的好处着想”,天主教会把菲律宾“从异端邪说中拯救出来”,“国家的幸福,是建筑在与西班牙联盟的基础上”。他希望通过为民请命,等待殖民当局自动实行改革,而人民则可以在知识分子的启蒙教育下,成为改造社会的力量。但是,在殖民统治和神权压迫下,人民随时遭到逮捕、监禁、拷打、流放和杀害。残酷的现实和自己亲身受害的经历,使他觉醒过来,看到了社会的痼疾,认清了殖民主义的罪恶和宗教的伪善,愤怒地控诉道:“200年来,我们一直向他们伸出双手,向他们要求友爱,想把他们当作兄弟,可是他们是怎样回答我们的呢?侮辱,嘲笑,甚至不拿我们当人!”他终于作出“最后的也是决不更改的决定”:一息尚存,就要报仇,鼓动人民起来反抗,争取自由。表现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英雄气概。作者通过伊瓦腊的探索,否定改良主义思想,暗示以武装斗争形式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主张。
作品以现实主义方法,艺术地再现19世纪末菲律宾社会生活,真实地描绘殖民统治的黑暗和人民苦难。同时,以优美的抒情笔调,描绘自然风光,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故事情节曲折隐晦,有时象万花丛中突现毒菌,有时象于无声处响起惊雷,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作品通过人物内心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揭示人物内心奥秘,表现人物的复杂情感,埃利亚斯对伊瓦腊的崇拜与仇恨,玛利亚和伊瓦腊之间强烈的爱的欲望与压抑,都通过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以深刻尖锐的讽刺,嘲笑教士的伪善,揭露行政官员的卑鄙和残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但有的地方,作者通过某些人物传达自己的政治思想观点,明显地违反了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因而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