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袜子的故事》
《皮袜子的故事》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美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库珀(1789—1851)描写边疆题材的一组小说,即以绰号“皮袜子”的纳蒂·班波为中心人物的五部曲故事。作品主要描写森林猎手“皮袜子”的一生。《打鹿将》(1841)写年轻的“皮袜子”在纽约州未开发的森林里的狩猎生活以及他和印第安人结下的友谊;《最后的莫希干人》 (1826)和《探路者》 (1840)以18世纪50年代英法殖民主义者之间的混乱争斗为背景,描写“皮袜子”的冒险经历;《开拓者》(1823)描写独立战争后,纽约州出现了繁荣兴旺的小市镇,但“皮袜子”过惯了狩猎生活,又向西跑到未开发的森林中去;《大草原》(1827)则写独立战争后无地农民继续向西部推进,年迈的“皮袜子”在大草原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作品反映了当时十分突出的边疆问题。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美国的边界不断西移,通过赎买或掠夺,把原法属领地和印第安居住的地区划归美国版图。这个过程中充满你死我活的斗争,库珀的作品把西部边疆惊心动魄的斗争和历史性变化第一次形象地表现出来。在小说情节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殖民主义者的残暴与贪婪,他们竟然悬赏收买印第安人的头皮,公开鼓励白人屠杀印第安人。《打鹿将》中的移民赫特就是为了猎取印第安人的头皮,自己反倒被印第安人杀死。五部曲还反映了英法殖民主义者之间的残酷争夺,《最后的莫希干人》中所描写的法国殖民者对英国降军和平民百姓的屠杀就是一例。此外,在这些作品中早期移民的艰苦、残酷的生存斗争也有所反映,《草原》中布施一家为了发财致富,不仅劫持无辜少女,其至亲属之间互相残杀。《开拓者》则比较完整地表现了早期开发地上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司法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作品中的“皮袜子”是个热爱森林生活,心地非常单纯的人物。他牺牲了安居乐业的家庭生活,宁愿同以狩猎为生的印第安人为伍,脚穿皮袜子,完全采取了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在英法殖民主义者的战争中,“皮袜子”作为英方在森林中的带路人和侦察员,显示了高超的射击技艺和森林作战本领。但战争结束后,“皮袜子”一心维护的狩猎自由便与开发地上建立的正规“法制”发生冲突,于是他背弃开发者的“文明”,继续向森林的深处挺进, 去过自由的生活,最后安息在他视为兄弟的印第安人中间。“皮袜子”的形象有一定的理想成份。作者把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狩猎生活同当时残暴的殖民主义者对比,和那些破坏自然的开发者对比,这一方面表明了作者缅怀过去的时代,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作者对资本主义开发方式的一定批判。但是,“皮袜子”身上除具有淳朴的品质之外,还具有“基督教骑士”的某些特点,如为搭救贵族小姐卖命效劳,在资产者老爷面前谦卑驯服等,这样就有些损害了形象的意义。
库珀采用新鲜生动的美国题材,他的边疆题材的小说充分体现了他的“纯粹美国式”作品的特点,为美国小说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这组作品在创作方法上受司各特的影响,神秘莫测的茂密森林和印第安部落的生活方式渲染出强烈的浪漫色彩。库柏的小说结构复杂、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小说中对边疆自然环境的描写也十分出色,同时又和情节的变化和人物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最后的莫希干人》中的原始森林在殖民主义者看来是阴森可怕的,但在“皮袜子”眼里,这里处处都能看见印第安人的足迹,听见印第安人的声响,行走其中,十分惬意。这些描写都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库珀在边疆题材小说创作上的艺术成就,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使他获得了“美国的司各特”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