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童年》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苏联】 高尔基
高 尔 基
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出生于工人家庭,当过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师,曾流浪各地,阅历丰富。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1905年与列宁会面,思想受到很大影响。次年出版代表作《母亲》,对俄国革命起到积极的鼓动宣传作用,这部小说被誉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范之作。1913年从意大利回国后,以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为题材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人间》和《我的大学》。1917年开始发表系列政论《不合时宜的思想》,反映革命过程中的阴暗面。1934年主持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主席。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描述了自己童年遭遇丧父和母亲改嫁之后的悲惨生活,通过外祖母和外祖父这一对个性和品性截然相反的人物刻画,反映了旧俄国下层社会的人情世态。小说生动细腻地展现了一个孩童的心理成长过程。
阿辽沙3岁失去父亲,母亲瓦尔瓦拉和外祖母阿库琳娜·伊万诺夫娜带着他来到外祖父卡什林家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曾在伏尔加河上拉纤,后来开染坊成为小业主。阿辽沙到来时,外祖父的家业已开始衰落。外祖父因此也变得更加吝啬、贪婪、专横和残暴。阿辽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而和善慈祥的外祖母却成为阿辽沙一生中最爱戴、最知心的人。外祖母那无私的爱滋润了他幼小的心灵,使他在任何时候都能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阿辽沙在这个家庭所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嫉恨和仇视,浓厚的仇恨毒害着子嗣们。外祖父的两个儿子米哈伊尔和雅可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辽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争吵、斗殴。外祖父怂恿养子茨冈到集市上偷东西。有一天,阿辽沙出于好奇,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外祖父为这事打得他失去了知觉,他因此大病一场。从此阿辽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
阿辽沙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他而离开这个家庭。母亲的变化使阿辽沙感到心情十分沉痛。母亲再婚时,阿辽沙觉得心中就像有样东西严严地合上,紧紧地关闭了。母亲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贫困和疾病使她丧失了原来的美丽,而且对阿辽沙也常常冷酷而不公平。母亲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的。起先她还热心地教阿辽沙认字读诗,但由于生活的折磨,渐渐变得漫不经心,爱发脾气,愁眉不展。阿辽沙对周围的一切几乎失去了兴趣,他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就这样阿辽沙度过了一个夏天之后,感到自己恢复并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
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节日夜晚,雅可甫弹着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起民间舞来,好像奇迹一般恢复了青春。这一切都使阿辽沙感到,欢乐和忧愁令人难解地交织在一起。在这些人里面,给阿辽沙影响最深的是外祖母。她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她讲的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他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外祖父的上帝则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罪恶而惩罚人。
阿辽沙的童年生活并没有局限在外祖父的家庭里,他还接受了外界的一些影响。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后,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辽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在阿辽沙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辽沙的反感。
阿辽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到歧视和刁难。于是,在阿辽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也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为了糊口,他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生活虽苦,他却感受到友谊和同情。但是这也招到学校的非议。
阿辽沙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母亲经受不住贫病的折磨,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阿辽沙。阿辽沙给母亲送葬之后,便到人间去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