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教育》
《错误的教育》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印度尼西亚作家阿布杜尔·慕依斯(1886—1959)的代表作。小说描写荷兰殖民统治时期土著青年汉纳菲的生活悲剧。他从小寄养在荷兰人家,受到荷兰学校的教育,长大后对印尼民族的一切都不习惯。他只与欧洲人往来,一心要成为棕色皮肤的洋人。他与混血姑娘柯丽相恋,遭到姑娘的父亲不很明确的反对,柯丽也一度动摇。汉纳菲在痛苦中听从母亲的劝说,娶表妹拉比阿哈,但视其为“母亲强迫给他的妻子”,肆意虐待。两年后到首府巴达维亚治伤,重逢柯丽。这时柯丽因父亲去世,处于苦闷与孤独之中。俩人相见,感情俱增。汉纳菲在某部谋得职位,不再回家,同时申请加入荷兰国籍、办理与表妹的离婚手续。目的达到后向柯丽求婚,以为婚后可以与欧洲人平等,过上上层社会的幸福美满生活。但事与愿违,婚后引起本族人的不满和愤怒,也受到白人社会的轻蔑和排斥。处境非常孤立,活泼的柯丽过不惯这种生活,悒郁不乐。家庭内经常发生口角、终至破裂。柯丽出走在外,忍受了不少屈辱,最后病故。汉纳菲在悲哀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认为错误的根源,“大概在于教育,在于我和故乡的环境断绝关系”,还认为已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绝望地服毒自杀。
汉纳菲善良聪明,有学问,有自我独立的意志,本来是一个很有前途的青年。可惜他接受的殖民奴化教育,使他盲目崇洋,对本民族优秀的东西视而不见。拉比阿哈的勤劳善良、谦逊腼腆、温柔贤慧,他却看成缺乏教育的行为。做“欧洲人”的理想完全迷住了他的心窍,看不到民族歧视的现实,看不见民族宝库中闪光的珠宝。他的错误,不在于对柯丽的爱,也不在于对封建婚姻的反对,甚至也不在于接受的西方教育本身,而在于他的“盲目”。这种盲目使他忽视了一个事实:在学校教育中接触到的自由、民主、平等,在殖民地是不存在的。尽管他娶了混血姑娘,获得了荷兰国籍,有工作能力,但在欧洲人眼中他总是个土著。他被疏远,受歧视,以悲剧告终。他是种族歧视和民族矛盾的牺牲品。作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却把他的悲剧根源归结为“错误的教育”。小说的现实主义力量大于作者的主观思想,读者能够看到作品中对殖民统治罪恶的深刻揭露。
小说选取现实生活题材,揭示时代社会问题;采用写实笔法,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命运的安排、生活场景的描绘,都具有极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力量。小说情节转折的安排,是对前面情节的总结,又是后面情节的开端,并且紧紧扣住人物性格,始终在性格的支配下发展。小说描写了几个城市,历时几年出现了不少事件,写到民族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但情节发展清晰明快,表现了作者叙述故事、组织情节的高超技巧。强烈的戏剧色彩也是小说的特色,这表现在情节组织上、场面安排上,还表现在往往通过一种小道具来表现人物心理,推进情节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