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024-03-13 可可诗词网-中学生古文名篇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 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①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居④则曰:‘不吾知⑥也!’如或⑦知尔,则⑧何以⑨哉?”

子路率尔⑩而对曰:“千乘(11)之国,摄乎(12)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13),因之以饥馑(14),由也为(15)之,比及(16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17)也。”

夫子哂(18)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19六七十),如(20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21)。如(22)其礼乐,以俟君子(23)。”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24)宗庙之事,如(25)会同(26),端(27)章甫,愿为小相(28)焉。”

“点,尔何如?”

鼓(29)瑟希(30),铿尔(31),舍(32)瑟而作(33),对曰:“异乎(34三)子者之撰(35)。”子曰:“何伤(36)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37)春者,春服既成,冠者(38五六)人,童子(39六七)人,浴乎(40)沂(41),风(42)乎舞雩(43),咏而归。”夫子喟然(44)叹曰:“吾与(45)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46)。曾皙曰:“夫(47三)子者之言何如?”

曰:“亦(48)各言其志也已矣(49)。”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50),其言不让(51),是故哂之。唯(52)求则非邦(53)也与(54)?安(55)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56)能为之大(57)?”

[注 释]

①以:由于。(2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长一点。乎,于,比。尔,你们。③毋(wú)吾以也:即“毋以吾也”,不要因为我这样就不肯说了。以,认为。④居:平时说。居,平时。⑤则,就。⑥不吾知:即“不知吾”。没人了解我。⑦或:有人。⑧则:那么。⑨何以:怎么办。⑩率(shuài)尔:轻率地。尔,形容词词尾。(11千)乘(shèng)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12)摄乎:夹在。乎,于。(13)加之以师旅:即“以师旅加之”,把战争加到它头上。师旅,军队,这里借指战争。(14)因之以饥馑(jǐn):即“以饥馑因之”,因,继,接着。饥馑,荒年。饥,缺粮。馑,缺菜。(15)由也为之:我去治理它。也,句中停顿。为,治理。(16)比(bì)及:等到。(17)方:规矩,指礼义。(18)哂(shěn):冷笑。(19)方:方圆纵横。(20)如:或者。(21)足:使……富足。(22)如:至于。(23)以俟(sì)君子:“以之俟君子”的省略。俟,等待。君子,这里指比自己高明的人。(24)宗庙之事:指宗庙祭祀的事。(25)如:或者。(26)会同:同别国盟会。(27)端章甫:名词用如动词。穿上礼服,戴上礼帽。端,古礼服名称。章甫,古礼帽名称。(28)相(xiàng):赞礼者,司仪。(29)鼓:奏。(30)希:同“稀”,指弹瑟放慢,声音稀疏。(31)铿(kēng)尔:铿的一声。尔,象声词词尾。(32)舍:放下。(33)作:起,这里指挺起身。(34)异乎:跟……不同,乎,于,跟。(35)撰:著作,这里指说的话。(36)何伤:有什么妨碍,有什么关系。伤,妨害。(37)莫(mù):同“暮”。(38)冠(guàn)者:成年人。古时男二十以上行冠礼,表示成年。(39)童子:少年,指加冠以前的男孩。(40)乎:在。(41)沂(yí)水名,在山东东南,经流江苏北部入黄海。(42)风:名词用如动词,吹风,乘凉。(43)舞雩(yú)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44)喟(kuì)然:长叹声。然,形容词词尾。(45)与:同意、赞许。(46)后:名词用如动词,后走。(47)夫(fú):这,那。(48)亦:副词。仅仅,只是。(49)已矣:罢了。(50)为国以礼:即“以礼为国”,状语后置。意思是要以礼治国。(51)让:谦逊。(52)唯:难道。(53)邦:国家。(54)与(yú):通“欤”,吗。(55)安:怎么。(56)孰:谁。(57)大:指大相。

[译 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一些,(可)不要因为我年长些就不敢讲话呀。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要怎么样呢?”

子路轻率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外有)军队侵犯,(内有)饥荒相随,让我仲由去治理它,等到过了三年,就可以使百姓英勇善战,而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冉求去治理它,等到过了三年,可以使百姓丰衣足食。至于使这个国家修明礼乐,(只好)等待君子来做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呢?”

(公西赤)回答说:“(治国的事)不敢说能做到,但是愿意学习学习。祭祀宗庙时,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穿上礼服,戴上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唱礼的。”

(孔子接着问:)“曾点,你怎么样呢?”

(曾点正在弹瑟。)弹瑟的声音稀疏下来,铿的—声(就停止了), (他)放下瑟挺起身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说法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装已经做好(穿上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洗个澡,再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一路上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道:“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道:“这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只不过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老师为什么笑话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靠的是礼义,他的话不谦逊,所以我笑话他。难道冉求(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说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有宗庙的祭祀,有同他国的盟会,不是诸侯国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的,那么谁又能做大的赞礼人呢?”

[鉴 赏]

这是一篇用对话叙事的杰出散文,是《论语》中颇富文学色彩的一章。它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各言己志展开,最后又以孔子的评价结束。

文章首先交代对话的人物以及孔子如何启发在座弟子各言其志。“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短短数字不但传神地表现了身为师长的孔子的谦和以及与学生平等关系,而且起到了打消顾虑、营造融洽气氛的作用。

接着记述四个弟子坐而言志。言谈虽简短,个性却极鲜明。写子路:一个“率尔对曰”,反映了子路坦率、直爽的性格。但“其言不让”,可见他志存高远,自信有余而谦逊不够,所以对他的答话和态度,孔子 “哂之”,这一“哂”中既含有善意的理解,也含有适度的批评。

所有这些,冉有和公西华自然看在眼里,所以他们的答话一个比一个谨慎,说话都很委婉,尤其是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他的自信深含而不露,与子路的性格正好相反。他们两人虽然志向大小不同,但都能符合孔子“为国以礼”的要求。

在四位弟子中,曾皙的表现最出色。他一边听着他们的对话,一边在随意地“鼓瑟”,当老师问到自己时,“铿尔,舍瑟而作”,十分从容,胸有成竹。他并不直接说出自己的志向,而是先强调自己的想法“异乎三子者之撰。”一个“异”字,既说明他的见解必然超群出众,又顾虑别人认为他故意标新立异。所以他的志向是在老师的又一次鼓励后才说出的。他的答话,既没有子路的自我炫耀,冉有和公西华的刻意谦虚,也没有对自己未来的地位和政绩的直白。而是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人们生活得悠闲自在,摆脱了种种的精神压力,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不正是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德治和教化的观点和儒家以礼义治国理想的体现吗?难怪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文章的第三部分,写孔子对前几个弟子的评价。子路的答话“不让”,要想治国,本身都不谦虚谨慎,又怎能做到是孔子所要求的“为国以礼”呢。冉有和公西华虽然说话都很委婉,含而不露,但可以看出他们对诸侯国的大小,职位的高低难以释怀,又怎么能一心治国呢?

全文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开先秦以对话叙事的散文之先河。

字数:3450

[作者及作品简介]
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参看《<论语>十三则》“作者及作品简介”。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的学生。曾皙(xī),名点,字子皙,曾参(曾子)的父亲,孔子的学生。冉有,名求,字子有,孔子的学生。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侍,陪侍。

《论语》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