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节选)》
[原 文]
秋水时①至,百川灌②河③。泾流④之大,两涘⑤渚⑥崖⑦之间,不辩⑧牛马。于是⑨焉⑩河伯(11)欣然自喜,以(12)天下之美为尽(13)在己。顺流而东(14)行,至于北海,东面(15)而视(16),不见水端(17)。于是焉河伯始(18)旋其面目(19),望洋(20)向若(21)而叹曰:“野语(22)有之(23)曰,‘闻道百(24),以为莫己若(25)’者,我之谓(26)也。且夫(27)我尝闻少仲尼之闻(28),而轻伯夷之义(29)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30)之难穷(31)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32)矣。吾长(33)见笑于(34)大方之家(35)。”
[注 释]
①时:按照时令,名词作状语。②灌:注入,流入。③河:古时专指黄河。④泾(jìng)流:水流。泾:水脉。⑤涘(sì):水边,河岸。⑥渚(zhǔ)水中的沙洲。⑦崖:高峻的山边或岸边,这里指高的河岸。⑧辩:同“辨”。⑨于是:在这种情况下。⑩焉:啊。(11)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名叫冯(píng)夷。(12)以:认为。(13)尽:全。(14)东:向东,名词作状语。(15)东面:即“面东”,朝东。(16)视:远望。(17)端:尽头。(18)始:才。(19)旋其面目:转过他的头来。面目,借代头部。另一种解释认为,北海在黄河之东,河伯“东面而视”才能望海,转过头来,只能望河,所以此处应理解为“改变了他的表情”,即由自傲变为惭愧。(20)望洋:或作“盳洋”、“望羊”,连绵词,迷惘远视的样子。(21)若:海神,即北海若。(22)野语:俗语。(23)之:此,指这样的话。(24)闻道百:听到的道理很多。道,道理。百,泛指多。(25)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若,如,比得上。(26)我之谓:即“谓我”,说的是我。之,宾语提前的标志。(27)且夫:表示进层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而且”、“再说”。(28)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见闻少。少,形容词用如意动词,认为……少,轻视。闻,见闻,指学问。(29)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义行。轻,形容词用如意动词,以……为轻,轻视。伯夷,殷周之间的人,与其弟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古人称之为义士。(30)子:对对方的尊称,您。(31)难穷:难以穷尽。(32)殆:危险。(33)长:永,永远。(34)见……于……:古汉语表被动常用的一种句式。(35)大方之家: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大方,即“大道”。
[译 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时令汹涌而至,无数条水流都注入了黄河。滔滔水面如此宽广,两岸与河里的沙洲之间.(望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黄河之神欣欣然得意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看水流往东走,到了北海,他朝东面望去,(竟然)看不到海水的尽头。这时河神脸色才变了,神色迷茫地对北海之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我呀。而且我曾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起初我还不信;现在,我看到您如此博大宽广、无穷无尽,(这才清醒。)(如果)我不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见多识广的人耻笑。”
[鉴 赏]
这篇短文以河神见到海神为喻,写“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自满心态以及他在面对“不见水端”的大海之后的觉悟,说明自满出于无知,狂妄实属可笑。为此短文开篇极力渲染黄河有“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气象,于是河伯就忘乎所以,踌躇满志,“顺流而东行”了,与篇末的“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和“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见笑于大方之家”者相对应,主旨十分鲜明。
[作者及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
《庄子》为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子自撰。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他集道家理论之大成,是先秦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除年轻时做过漆园小吏外,一直过着退隐的生活:博览、漫游、观察、深思,追求一种“顺乎自然”、“适己任性”的自由境界。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
《屈原列传》
[2019-04-22]
-
《廉颇蔺相如列传》
[2019-04-22]
-
《报任安书(节选)》
[2019-04-22]
-
《弈秋》
[2019-04-22]
-
《齐人有一妻一妾》
[201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