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2022-08-24 可可诗词网-中学生古文名篇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 文]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②,所以③传道④受⑤业⑥解惑⑦也。人非生而知⑧之⑨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⑩,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11)吾前,其闻(12)道也固先乎(13)吾,吾从而师之(14);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15)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16)道也。夫(17)庸知(18)其年(19)之(20)先后生于吾乎?是故(21)无(22)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3)也。

嗟乎!师道(24)之(25)不传也久矣!欲人之(26)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27)也远矣,犹且(28)从师而问焉(29);今之众人(30),其下(31)圣人也亦远矣,而耻(32)学于(33)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4)。圣人之所以(35)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36)皆出于(37)此乎?爱其(38)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39)也,则耻师(40)焉(41),惑(42)矣。彼(43)童子之师,授之(44)书而习其句读(45)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46),小学而大遗(47),吾未见其明(48)也。巫医(49)乐师(81百)工(50)之人(51),不耻(52)相师(53)。士大夫(54)之族(55),曰(56)师曰弟子云者(57),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58)与彼年相若(59)也,道(60)相似也,位卑(61)则足(62)羞,官盛(63)则近(64)谀(65)。”呜呼!师道之(66)不复(67)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68),今其智乃(69)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70)!

圣人无常(71)师。孔子师郯子(72)、苌弘(73)、师襄(74)、老聃(75)。郯子之徒,其贤(76)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77)不如师,师不必贤于(78)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79)有专攻(80),如是(82)而已。

李氏子蟠(83),年十七,好古文(84),六艺(85)经(86)传(87)皆通(88)习之,不拘(89)于(90)时(91),学于余。佘嘉(92)其能行古道(93),作《师说》以(94)贻(95)之。

[注 释]

①学者:这里指求学的人。②者:语气助词,用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③所以:名词性词组,可译为“用来……的人”,“靠他来……的”。④道:道理。这里指的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⑤受:通“授”。⑥业:学业。⑦惑:名词,疑难问题。⑧知:懂得。⑨之:指“道理”。⑩从师:跟从老师学习。从,跟从。(11)乎:介词,于,在。(12)闻:这里是“懂得、理解”的意思。(13)乎:介词,于,比。(14)师之:就是“以之为师”。师,名词用如意动词,以……为师。(15)亦:连词,假设,如果。(16)师:动词,指学习。(17)夫(fú):语首助词。引发议论,可不译。(18)庸知:岂管,哪管。(19)其年:他的出生年月。(20)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21)是故:因此,所以。(22)无:不论。(23)所存:存在的地方。所,处所,地方。(24)师道:从师之道,从师的风尚。道,风尚。(25)之:取消“师道不传”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充当大句子中的主语。(26)之:取消“人无惑”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充当“欲”的宾语。(27)出人:超出常人。(28)犹且:尚且,还。(29)焉:于之。于,向。之,指代老师。(30)众人:一般人。(31)下:低于。(32)耻:名词用如意动词,以……为耻。(33)于:向。(34)圣益圣,愚益愚:前一个“圣”、“愚”是名词,后一个“圣、愚”是形容词。益,更加,越发。(35)之所以:……的原因。(36)其:大概。(37)于:从,自。(38)其:自己的。(39)其身:他们自己。(40)师:从师。(41)焉:语气词。(42)惑:形容词,糊涂。(43)彼:那,那些。(44)之:其,指童子。(45)句读(dù):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这里“句读”泛指文章中的字句。(4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这四个短语构成一个分句,如按正常顺序排列,应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可以构成两个结构相同的分句。作者为了使句子紧凑上口,故意把两个分句合成一个分句,这种修辞方法叫合叙。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打乱它原有的顺序,拆成两句。之,两个“之”都是否定句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或,代词,有人,有的人。不,通“否”。(4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如名词,分别指小的方面、大的方面。遗,弃。(48)明:明智,通情达理。(49)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是进行祝祷、占卜等迷信活动,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81)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50百)工:各种工匠。(51)之人:这类人。之,这。(52)不耻:不以……为耻。(53)师:动词,学习。(54)士大夫:我国封建时代对读书做官的知识分子的称呼。(55)之族:这类人。族,类。(56)曰:称呼。(57)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58)彼:他。(59)相若:相似,相近。(60)道:这里指品德和学问。(61)位卑:地位低的。卑,低下。(62)足:值得。(63)盛:大。(64)近:形容词用如动词,近似。(65)谀(yú):阿谀,当面讨好人。(66)之:取消“师道不复”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充当大句子的主语。(67)复:恢复。(68)不齿:不值得启齿(开口),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69)乃:竟然。(70)其可怪也欤:恐怕是令人奇怪的吧。其……欤,表示测度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大概……吧”、“或许(恐怕)……吧”。(71)常:固定,不变的。(72)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73)苌(cháng)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关于音乐的事。(74)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学过弹琴。(75)老聃(dā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76)贤:形容词用如名词,指品德和才能。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7)不必:不一定。(78)贤于弟子:比第子高明。贤,良,高明。于,比。(79)术:技能和学业。(80)专攻: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82)是:此。(83)李蟠:唐贞元十九年进士。(84)古文:指先秦两汉的散文。(85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86)经:经书。(87)传(zhuàn):解释经书的著作。(88)通:普遍。(89)拘:局限,限制。(90)于:被,受。(91)时:时尚,时俗,指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92)嘉:赞赏。(93)古道:这里指古人从师之道。(94)以:目的连词,可译为“来”。(95)贻:赠送。

[译 文]

古时候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明白事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求教,那些成为疑难的就永远得不到解决。出生在我之前的,他懂得道理自然比我早,我跟他学;出生在我之后的,(只要)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我学的是道理呀,哪管他年岁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年龄大小,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

唉!求师的风尚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是很难的了!古代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着老师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才智)远远低于圣人,可是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为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想来都是出于这(道理)吧?(有些人)疼爱他的孩子,就挑选(好)老师去教他;(可是)对于他们自己,却以向老师求教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儿童的老师,(不过是)教给他文字,(帮)他学习如何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解答人们为人处世疑难的人啊!(孩子)读书不会断句,(懂得)找老师去教,(自己)有为人处世的疑难不能解决,却不找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这种人的智慧(在哪)啊。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都不以互相学习为羞耻。(可是)士大夫之流(如果)称老师,叫弟子,就大家聚在一起去耻笑他,问他们(为什么要笑),就说:“他同他岁数差不多,学问也不相上下,(称)地位低的(做老师)实在难为情,(称)官职高的(做老师)就近似于奉承巴结。”唉,从师求学的风尚不能恢复,可想而知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之类,(是)士大夫所看不起(的),(可是)现在士大夫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岂不是可怪的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就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清教。郯子等人,他们的品德学问(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过“三个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各方面)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各方面)比学生高明,(不过是)懂得道理有个早晚,学术和业务各有专长,如此而已。

李家的后生,名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通习各种经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坏)风气的约束,跟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求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鉴 赏]

韩愈的《师说》不但说理透彻,雄辩有力,而且雄健劲拔,气势充沛。正如苏洵所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这种雄浑的气势在《师说》中是怎样体现的呢?首先是立论坚实.正确。高屋建瓴,方能势如破竹。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在那个卑师轻道的时代里倡导尊师重道,其见识和胆略本身就足以震人心魄。其次,所发议论不仅有理有据,而且带有强烈感情。正面论述,则侃侃而谈,入情入理,使人心折;针砭时弊,则有的放矢,或感叹,或讥嘲,或摹其口吻,或揣其心态,层层剥笋,步步进逼,势不可当。为了表观强烈而变化的感情,他还使用了不同的句型和不同的语气助词。如用反诘句表强烈的肯定,用设问句表委婉,用感叹句表对世俗的强烈不满和讽刺。文中计用“也”字十六次,“矣”字七次,“焉”字四次。这些句型的变化和语气词的运用,有助于表观起伏跌宕的感情和鲜明的爱憎,使全文具有磅礴的气势。

文中以古人与今人,圣人与众人,于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步步紧逼,使论敌无可置辩。

字数:4290

[作者及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请参看《马说》“作者及作品简介”。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在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无论他们学业如何,出来都可做官。所以,社会上不重视老师,嘲笑从师学习的风气甚为严重。这就是《师说》创作的历史背景。
师说,谈谈从师的道理。说,古代文体之一,属解释义理、抒发己见的议论文。

韩愈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