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

2019-04-22 可可诗词网-中学生古文名篇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 文]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①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②之而不见所畏③焉。

“卒然④问曰:‘天下恶乎⑤定?’

“吾对曰:‘定于一⑥。’

“‘孰⑦能一之⑧?’

“对曰:‘不嗜⑨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⑩之(11)?’

“对曰:‘天下(13)莫(14)不与也。王知夫(15)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16)矣。天油然(17)作(18)云,沛然(19)下雨,则苗浡然(20)兴(21)之(22)矣。其(23)如是(24),孰能御(25)之?今夫(26)天下之人牧(27),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28)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29)水之就下(30),沛然谁能御之? ’”

[注 释]

①语(yù):告诉。②就:接近,走近。③所畏:可敬畏处,这里指做国君的威严。所,可以。④卒(cù)然:突然。卒,通“猝”。⑤恶(wū)乎:怎么样。恶,何。乎,词尾。(6一):统一。⑦孰:谁。⑧之:指天下。⑨嗜:贪,嗜好。⑩与:归附。(12)之:指统一天下的君王。(13)天下:借指天下的人。(14)莫:没有人。(15)夫:指示代词,那。(16)槁(gǎo):枯干。(17)油然:兴盛的样子。(18)作:起,涌起。(19)沛然:水势很大的样子。(20)浡(bó)然:生机勃勃的样子。浡,通“勃”,奋发.振作。(21)兴:挺起。与上文的“作”同义。(22)之:凑音节,不译。(23)其:连词,如果。(25)御:阻挡。(26)今夫(fú):发语词,含有进一层的意思,相当于“再说那”,“还有那”。(27)人牧:即“牧民者”,统治者。(28)引领:伸长脖子。领,脖子。(29)由:通“犹”,如同。(30)就下:往下流。

[译 文]

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后告诉别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到他跟前也看不出有什么令人敬畏的地方。

“(他)突然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回答说:‘不爱杀人的人能统一天下。’

“(梁襄王又问:)‘谁能归服他呢?,

“(我)回答说:‘天下没有人不归附(他)。大王您了解禾苗吗?七、八月之间天气干旱,那么禾苗就枯干了。如果天空乌云奔涌,大雨滂沱而降,那么禾苗顿时就会兴旺蓬勃起来了。如果像这样(成长)的话,谁能阻挡它呢? 再说那天下的国君,没有不好杀人的。如果有不爱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必将伸长脖子盼望着他(来解救)。如果真能像这样,老百姓归顺他,就像江河奔向下游,浩浩荡荡,谁能阻挡它呢?”’

[鉴 赏]

孟子见梁襄王的对答,反映了孟子对“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的大胆揭露以及对天下“定于一”的向往。如何才能“定于一”呢?在他看来关键在于爱民,推行“不嗜杀人”的仁政。

为了使这位“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少不更事的君王了解自己的观点,孟子巧妙地以禾苗设喻,“旱,则苗槁”,“雨,则苗浡然兴之”。生动地说明劳动人民盼施仁政就像干枯的禾苗盼望及时雨一样,一个“油然作云”,一个“沛然下雨”,一个“浡然兴之”,如行云流水,盼望之切自明。

字数:1316

[作者及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及作者请参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作者及作品简介”。
梁襄王,梁惠王之子。

《孟子》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