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九、2000年中考常州题《曹刿论战》
[题目]
①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②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文中“公”指鲁庄公,“刿”指曹刿。)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公与之乘(战车) B. 遂逐齐师(追击)
C. 彼竭我盈(士气) D. 望其旗靡(萎靡)
2. 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战于长勺(表处所,译作“在”)
B. 登轼而望之(代指齐军)
C. 再而衰(表并列,可不译)
D. 视其辙乱(代指齐军)
3. 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 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 夫战,勇气也。(打仗,要靠勇气)
D. 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4. 第①段划线的两个句子之间,意思有较大的跳跃,如要补出省略的内容,请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按要求填在下面横线上。
庄公:_______ 鲁师:_________
5. 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根据上文内容推测,齐军之败,在哪一方面证明了孟子“人和”最重要的观点?
A. 城非不高也 B. 池非不深也
C. 兵革非不坚利也 D. 米粟非不多也
[题解]
第1题。考查词语解释辨正。
答案:B
第2题。考查理解虚词用法辨误。
答案:C
第3题。考查对句意理解辨误。
答案:D
第4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答案: 鼓之 一鼓作气
第5题。考查联系有关课文推测论证。
答案:C
①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②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文中“公”指鲁庄公,“刿”指曹刿。)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公与之乘(战车) B. 遂逐齐师(追击)
C. 彼竭我盈(士气) D. 望其旗靡(萎靡)
2. 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战于长勺(表处所,译作“在”)
B. 登轼而望之(代指齐军)
C. 再而衰(表并列,可不译)
D. 视其辙乱(代指齐军)
3. 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 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 夫战,勇气也。(打仗,要靠勇气)
D. 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4. 第①段划线的两个句子之间,意思有较大的跳跃,如要补出省略的内容,请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按要求填在下面横线上。
庄公:_______ 鲁师:_________
5. 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根据上文内容推测,齐军之败,在哪一方面证明了孟子“人和”最重要的观点?
A. 城非不高也 B. 池非不深也
C. 兵革非不坚利也 D. 米粟非不多也
[题解]
第1题。考查词语解释辨正。
答案:B
第2题。考查理解虚词用法辨误。
答案:C
第3题。考查对句意理解辨误。
答案:D
第4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答案: 鼓之 一鼓作气
第5题。考查联系有关课文推测论证。
答案:C
今日更新
-
一、1998年中考广西题《扁鹊见蔡桓公》
[2019-05-28]
-
(二) 捕捉信息
[2019-05-28]
-
(一) 把握题型
[2019-05-28]
-
(四) 鉴赏评价
[2019-05-28]
-
(三) 文言句式
[2019-05-2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