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原文、翻译、注释和赏析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新课标中学生古诗词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本篇选自《岑参集》。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判官武某归京,岑参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诚如杜甫所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岑参在诗歌创作上刻意追求新奇,具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唐殷璠《河岳英灵集》)的特点。他在边塞诗中创造了一个“奇气益出”(翁方纲《石洲诗话》)的新境界,以独有的风姿卓踞盛唐边塞诗坛的峰巅。其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堪称是盛唐边塞诗的奇调绝唱,它具有“四奇”,富有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

首先,咏雪之奇。诗中咏雪,具有悠久的传统。早在《诗经》中就有了咏雪诗句,六朝咏雪诗更是不胜枚举。而岑参此诗的咏雪则颇为新奇。这体现在对雪之奇景和雪之奇寒的泼墨浓绘及工笔点染上。

先咏“雪之奇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风雪猖狂,横扫一切。着一“卷”字,显出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既然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猛。农历八月,内地正是金秋时节,而西北边塞已是飞雪隆冬。这两句,极写边塞风疾雪早的特点,开头就给人以奇犷倏变之感。

旋即,诗人以其生花妙笔写下了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大风,不知何时风停雪住,处处银装素裹,一片晶莹世界,赛似千树万树怒放的梨花。这两句集六朝、初唐咏雪佳句之大成、而又高出一筹。六朝、初唐诗人的咏雪名句颇多,单举以花喻雪的诗句,有庾肩吾:“飞花洒庭树,凝瑛结井泉”(《咏花雪诗》);裴子野:“拂草如连蝶,落树似飞花”(《咏雪诗》);吴均:“萦空如雾转,凝雪似花积”(《咏雪》);刘孝绰:“桂花殊皎皎,柳絮亦霏霏”(《对雪诗》);宋之问:“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苑中遇雪应制》);东方虬:“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春雪》)凡此种种,在描绘雪景上各具特色,但或失之纤巧,或失之呆滞,或失之俗套,更缺乏宏大、豪壮的胸襟和气魄。相比之下,岑诗这一妙喻,可谓极尽诗人想落开外的奇思,它把雪的皎洁、鲜润、明丽、飞动,传神地绘出,形象鲜明,极富动态感和立体感。特别是他把风雪严寒的北国景象倏变为春意盎然、清香扑鼻、温暖宜人的南国美景,而且是用“千树万树”这样阔大而整体的景物来设喻,显得气势磅礴。诗人竟能在送别诗(一般显得感伤愁苦)中,将边地雪景写得如此奇壮,这是难能可贵的。在这幅诗人的意中景里,坦露出作者豁达的胸襟,乐观的情绪,满腔的豪情,奋发的精神,这种通过奇景暗传的奇情奇趣,正是盛唐气象的生动反映。

除上述重笔浓绘雪之奇景外,诗人还善于从小处工笔点染:“散入珠帘湿罗幕”。“散”字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入珠帘帐幕的景致,“湿”字则摹描出雪花在罗幕上慢慢融化的情景。至此,诗的开头五句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边塞雪之奇景图。

接之,诗人又咏“雪之奇寒”:“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如果说,奇景是从视觉角度下笔,那么,奇寒则着墨于触觉,作者采用赋的手法,直写奇寒。“狐裘”、“锦衾”原属高级御寒品,其着身已感不暖、嫌薄,可见边地寒冷之奇。既言“狐裘”、“锦衾”不暖,那么“角弓”、“铁衣”之寒更不待说,这就是“加倍反衬法”。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放眼远眺,茫茫沙漠,坚冰百丈,纵横交错;无垠苍穹,愁云凝结,惨淡万里。这是何等广阔的视野!实为唐诗中罕见的慑人魂魄的奇观。它将上述雪之奇景与雪之奇寒融合一体,同时又隐含着对武判官即将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长途跋涉的忧虑之情,从而使全诗由咏雪转入送别的叙写。

其次,送别之奇。“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饯别场面,寥寥两句,仅将三种乐器名称罗列,却可借助想象,思见乐器之繁,如闻乐曲之异,感受到异域边地的新奇情愫和独具特色的热烈饯别气氛。

以下六句写送别场面,可分三层。第一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送出辕门的场面。这是诗人捕捉的一个奇观,其中寓有三昧可嚼:从大小角度看,天高地迥,在广漠无垠的瀚海黄昏中,从一杆红旗可反观边塞之奇旷;从色彩角度看,在一片银白世界里,映衬着一幅鲜红的旗帜,使画面色彩对比鲜明强烈,同时亦在冷色的基调上染上一星暖色,使冷色更冷;从动静角度看,白雪纷飞,红旗凝固,飞动反衬凝滞,增加了景致的沉默、肃穆气氛。这种气氛恰恰体现了诗人和武判官依依惜别的沉重心情。第二层:“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送至轮台东门的场面。诗人凝视远方,视点落在“雪满天山路”上,透出作者对武判官旅途艰难的担忧。第三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别后场面。这是全诗景语与情语的结穴处。伫立目送武判官策马渐远,消失在路转峰回的风雪黄昏中,诗人的视点又落在一行马蹄印上。马蹄印,这头连着岑参,那头牵着武判官;这头在边塞的轮台东门,那头通向内地、通向故乡、通向长安。至此,惜别思乡之情与边塞风雪之景,同时汇聚于这条马蹄印上,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可谓浑然一体。其悠悠不尽之情,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由于诗人描写的是前人诗中不多见的“边塞风雪客中送别”,所以,其中包孕的情趣使人倍觉新奇。

其三,构思之奇。全诗十八句,可分成前后各八句,中间过渡两句。前八句咏雪,切题“白雪歌”;后八句写送别,切题“送武判官归京”;中间二句,承上启下,是全诗绾合之处。就诗篇内在结构而言,诗人将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容勾联成一个整体,错综叙写、浑合无分,咏雪为送别作景语,送别为咏雪作情语,情景交融,相映成趣。

一般送别之作,多叙离别之情,即使写景,所占比重亦不大。这首诗却不然,它写送别,却不正面抒别情,而是以“雪”为中心,用大部分篇幅写雪景。全诗以雪起,以雪结,四个“雪”字,统摄全篇,描绘出送别前、饯别时、送别时、送别后的四幅雪景图。诗人笔笔写景,时时咏雪。在诗中,雪不仅是景物的中心,而且是诗人感情的寄托物。作者寓情于雪,使雪含情,通过咏雪,笔笔传出邈绵的情思,其中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之情,有“去时雪满天山路”的忧虑之情,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惜别思乡之情。可见这种谋篇布局,更能显出友谊之深厚,感情之真挚,别意之豪壮,从而把别情铺陈得更为酣畅淋漓。这种奇特的构思,很好地体现了边塞风雪客中送别的新奇性,在俯拾皆是的唐人送别诗中,鲜有此例。岑参的其他送别诗,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敷水歌送窦渐入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等,均有上述特色,可见这是作者有意为之,是他追求新奇的特点在送别诗构思上的突出反映。

其四,用韵之奇。这首诗是作者最为擅长的七言歌行体。诗人利用歌行体换韵的特点,使换韵与转换画面相配合,既奔腾跳跃,而又转换自如,形成跌宕起伏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三、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变幻画面、更迭场景: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疾雪猛画面相配;继而音韵轻柔舒缓,旋即出现梨花盛开的春景;接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状;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映出远行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韵情相合,读其诗如观有声之画。明胡应麟曰:“古诗自有音节,……唐人李、杜外,惟嘉州最合。”(《诗薮·内卷》)可见岑诗用韵之奇,早已为前人所推崇。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