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二首选一)·袁枚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二首选一)·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袁枚于《送李晴江还通州》诗曾自注云:“晴江所寓号借园。”由此可知通州(今江苏南通)借园是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诗人于乾隆二十年(1755)的一个秋夜去拜访借园主人李晴江,适逢“主人坐月下吹笛”,乃赋此诗。
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无一句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人们细细品味,会如饮醇酒,回味无穷。首联“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不仅破题,而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且看:时间是“秋夜”,本已凄清冷寂,而所访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淮南子》云:“春女怨,秋士悲。”“秋士”谓士之暮年不遇者,借园主人当亦属其类。诗人虽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二人在思想感情上是相通的,诗人此行“访秋士”即以此为前提的。当诗人步入借园,首先听到的是“水上音”即笛声。此笛声作为一种听觉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诗在首联引出“水上音”之后,中间两联即集中笔墨描写之。但诗人并未单纯写笛声,而是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颔联“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乃脍炙人口的名句。“一笛”指一曲笛声,“酒人”指微醺的借园主人,他在借酒浇愁之后,犹嫌不足,又以笛声抒发其心情。在中国古诗中,笛声基本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笛声愤怨哀中流”(杜甫),“暮天何处笛声哀”(赵嘏),“笛愁春尽梅花里”(白居易),“笛声清更哀”(李益);……不一而足。此诗之笛声亦不例外,“一笛酒人心”抒发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这就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笛声感情虽然哀怨,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却十分高超,故颈联一转云:“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笛音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这里用了《列子·汤问》“响遏行云”的典故,但令人不觉),同时,水中深处飘来红藕的幽香,与笛声交织往还,仿佛笛声也具有香气。作者“先闻水上音”,既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所以久久伫立,直到笛声结束,才想起要与友人相会。尾联云:“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此联乃回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一曲听罢,终于与“秋士”相逢之时,他们却久久地相对无语,他们的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凝静;他们的衣襟被清凉的夜露沾湿了,犹如他们的心灵也被凄清的笛声净化了一般。友人的心声已在笛声中倾诉殆尽,作为知心朋友,作者对此亦已领会与理解,无须多问,亦不必多言,二人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留给人们的是像不尽的笛声一样的余音。
袁枚论诗云:“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随园诗话》卷四)又云:“揉直使曲,叠单使复。”(《续诗品·取径》)此诗的主旨在于表现作者与李晴江作为知音的友谊,以及对友人的理解,但无一语直言此意,只是写自己夜访友人听其“月下吹笛”时的景象与二人相逢时无言的情状,却自有一股感情之泉流注全篇,这也正体现了他诗论的精神。
-
题柳·舒位
[2019-05-13]
-
题画(二首选一)·黎简
[2019-05-13]
-
述怀(其一)·蒋士铨
[2019-05-13]
-
述怀·胡朝梁
[2019-05-13]
-
书感·陈三立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