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洲·宋湘

2023-06-11 可可诗词网-新课标中学生古诗词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鹦鹉洲·宋湘
两日停桡鹦鹉洲,接天波浪打江楼。
灵风尚带三挝鼓,芳草难消一赋愁。
从古异才无达命,惜君多难不低头。
秋坟莫厌村醪薄,何处曹黄土一丘。

这是一首吊唁祢衡、兼抒己怀的诗。在群雄四起,俊彦辈出的东汉末年,祢衡犹如一颗耀眼的彗星,匆匆而过却尾光长曳。他少有才辩,恃才傲物,因屡次得罪曹操而为操所忌,操因其才名而不欲杀之,将他送与荆州牧刘表。不久,他又因侮慢刘表而被转送给性急的江夏太守黄祖,后终被杀害。死时年仅二十六岁。鹦鹉洲在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相传汉末黄祖的长子射在这里大会宾客,当时有人进献鹦鹉,祢衡即席作《鹦鹉赋》,故名。宋湘泊舟洲边,见洲思人,对祢衡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无限同情。

开头一句点明地点行为。因为鹦鹉洲这个地点是引发出本诗一切感想的前提,所以首句即作了交待。次句是眼前景象,它既不露痕迹地补述了“停桡”的一个原因——波翻浪腾,船不能行,又渲染了气氛,描述了一种与下文情调相一致的景象。汹涌的波浪即使不一定使人想起伍子胥与潮水的传说,至少也是不平的象征。

三四句是本诗中最耐寻味的句子。它首先是诗人的一种“清醒的幻觉”,它们既是物象,又是心象。诗人清醒地知道祢衡是个不幸的“异才”,这种知引起了诗人的“幻觉”,仿佛眼前那掀起接天波浪的风中还带着祢衡充满郁愤的悲壮鼓声,那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正是《鹦鹉赋》中难消之愁的化身。这种“幻觉”源自于主体(诗人)对客体(祢衡)的了解、同情和对客体(风、草)的感悟。是真实的谎言——从情感上来说是真的,实际上当然是假的。同时,“尚带”、“难消”都是十分肯定的语气,肯定语气造成了描写上的客观性倾向,似乎事实就是这样。然而任何读者都懂得这是主观语言。主客观在此的微妙统一使诗句兼有承载诗人和客体(祢衡、有感知的自然物风、草)三重情感的作用,其中有祢衡固有的悲愤,风、草对祢衡的理解,诗人对祢衡的理解。这种情上真、理上假的景象描述是传统天人感应思维方式的诗化显现,但即使我们抽去其天人感应的内容,把它当作纯粹的诗性夸张,我们也完全可以接受,惟其如此,才是诗。

五六两句直接表达对祢衡的追怀、同情、景仰。前一句是议论,由祢衡推广到一切异才,使祢衡的不幸不再是个个例,而是那个社会里所有异才的必然结局。这一推广大大增强了诗的思想性,诗歌因此而在对曹操、刘表、黄祖等人的不满之外,增加了对黑暗社会和丑恶人性的批判。“从古”一词所具有的囊括性使诗人对自己处境的不满也隐含其间。下句抒情,句中交织着诗人对祢衡的同情与惋惜。“惜”既有爱的意思,他景仰祢衡的刚傲性格,也为他在动乱黑暗的多事之秋、在充满坎坷的人生路上没有稍作韬晦以致英年被害、异才与生命一起被毁而深为惋惜。

最后两句写诗人对祢衡的吊祭,并在对比中显示了自己的褒贬。“秋坟”使人想起李贺诗“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李鲍诗都充满行路难的不平,他们的一生也都怀才不遇,恨血入土,千年不灭。“村醪薄”言诗人心爱而力不足,无好酒祭扫这位自己崇敬的人,言下也有感叹自己牢落低微之意。末句说虽然我的酒是薄的,但你若九泉有知,应该宽慰,因为后人理解你,你还活在后人心中,而不容你,加害你的曹黄之辈却已随人事代改一起消逝,灰飞烟灭了。

本诗择景紧扣鹦鹉洲的历史、地理特征,又很有传情效果。有关祢衡之事亦极有代表性。诗的基调是前半悲壮后半苍凉,由起伏激宕走向平缓深沉,十分确切地传达了诗人因地怀人、推人及众、推人及己、因人思史的心理流动过程,使读者由情感的涌动共鸣转向理性的回味,结尾的反问句式以形式给回味作了启引。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