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谭嗣同

2022-11-18 可可诗词网-新课标中学生古诗词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潼关·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据谭嗣同《三十日记》,他十一岁就随父继洵赴甘肃巩秦阶道任所,前后“往来度陇”几十次。上面这首《潼关》是光绪八年(1882)春,他自湖南赴甘肃省亲,途经潼关时所作。其时他年十七岁,不仅富有写诗的才气,还喜剑术,练就一身武艺,更可贵的,他有理想,有朝气,有一腔真诚的爱国热忱。而此时中国正陷于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热潮日益加剧,而满清王朝腐朽昏聩,气息奄奄。风华正茂的诗人登临潼关这座千古雄关时,抚今思昔,不由发出声声历史的浩叹。

“终古高云簇此城”,看,那高天的浮云似乎终古不散地簇拥着这座半山腰的历史名城。《元和郡县志》记载潼关“上跻高隅,俯视洪流,盘纡峻极,实谓天险。”“高云簇城”,就形象地突出了潼关居高临下的险峻地形。一“簇”字,写高云密布城关的情景,很富有动感。而“终古高云”,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无比辽远的时空深处,“终古”意味着时间的邈远;“高云”,意味着空间的开阔。潼关,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它不由使人联想起这座雄关曾经历多少历史风云变幻。

随之一句:“秋风吹散马蹄声”,它既是写诗人在萧飒秋风中驰马来到关前的情景,又似乎蕴含着一种历史的悲凉感:在这座古城堡之前,往昔的金戈铁马之声已被秋风吹散了,时间的流水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年青的谭嗣同心中不免萦绕一层时代的忧患和惆怅。

诗人立马潼关,骋目远望,只见潼关南面是莽莽苍苍、迤逦起伏的太华山脉,北面,在潼关外面,是滔滔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眼前一派恢阔雄迈的大自然风光使人心胸开阔,精神为之一振。谭嗣同接着吟出了下面两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黄河啊,你在广阔的西北大原野上奔流,看你那汪洋恣肆的雄姿,似乎要解除一切羁绊,连这望不见边的大野犹嫌其空间狭窄呢!再看那太华山脉,拔地而起,恃险争势,似乎一进潼关,压根儿就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平地了!在诗人笔下,奔腾的黄河,险峻的群山,好像都成了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在它的身上融进了诗人强烈的感受,融进了诗人的思想、个性和人格,融进了他作为一个时代的改革家的壮志豪情。谭嗣同是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曾被人誉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他抨击封建伦常“尽窒生民之灵思”,要求冲决罗网,实行改革,渴望“日弱而下”的中国,能与“西人”“争雄”。他的这首《潼关》诗,看来只是描写山川形胜,却使人产生对自然和历史的深沉思考,仿佛有一颗豪兴淋漓的年青的心在诗行中跳动,他要像黄河那样冲决封建罗网,荡涤一切不合理的旧制度,在个性解放的大道上迅跑。他要像“到此忽蹉跎”的群山那样,要恃险争势,跨越一切艰难险阻,勇敢开辟前进的道路。潼关的山川形胜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艺术表现。我国古代优秀山水诗往往即景抒情,即景言志,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谭嗣同这首《潼关》极其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谭嗣同诗歌的艺术风格恢阔豪迈、刚健遒劲,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胸中的一种豪气,喷薄而出,形之于诗,调子高亢,感情激昂,“拔起千仞,高唱入云”,这首《潼关》诗正是他这种诗风最生动最典型的体现。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