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仁趾(其一)·吴嘉纪
送吴仁趾(其一)·吴嘉纪
凤凰台北路迢遥,冷驿荒陂打暮潮。
汝放扁舟去怀古,白门秋柳正萧萧。
吴仁趾是吴嘉纪最为志趣相投的朋友,也是足可与他并驱的诗人兼篆刻家。沈德潜《清诗别裁》以为,嘉纪诗“以性灵见”,仁趾诗“以情韵见”,“几于莫能相尚(上)”,时人目之为“二吴”。
“二吴”相聚,论诗谈艺,正有说不尽的乐趣。尽管嘉纪既老且穷;仁趾虽然年轻些,却也一样“草阁蓬门”,常被“东邻”笑为“悬鹑子”。但在“菊开漫漉陶潜酒,月出须烹陆羽茶”中相对,倒也一样傲气十足、旁若无人(见《吴仁趾复移家来广陵》)。
但此刻这两位朋友却要暂时相别:吴仁趾将去南京,嘉纪则还得客寓扬州,于是嘉纪特作二首七绝送行,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扬州距南京并不很远。而且仁趾往游南京,也不是带罪流徙、一去不返。令人惊异的是,嘉纪的送别诗却写得极为凄冷。“凤凰台北路迢遥”,起笔即是牵念不尽的叹息。“凤凰台”在南京南门内新桥西,乃为南朝元嘉年间秣陵王所建。从扬州去凤凰台,船行不过二百余里,实在也算不得怎样“迢遥”。诗人偏要夸张其辞,难道心境就那么不怿?“冷驿荒陂打暮潮”,则把友人的去处,渲染得更苍凉了。诗人想像,当仁趾披着苍茫的暮色,在途中舍舟登岸;冷落的驿站里,只摇曳着他孤长的身影,本已教人寂寞难耐了。更还要听那幽幽的江水,一次又一次拍打荒坡的潮声,岂不愈加增生几分排遣不去的愁绪?
诗写到这里,已把旅途的凄凉和落寞景象写尽。那么到了南京,在这江山形胜的东南大都市,友人总该在登临流览中,得到些慰藉或快意吧?然而也不:“汝放扁舟去怀古,白门秋柳正萧萧”!“白门”本指南朝宋都城建康西门。西方属金,金气白,故称白门。后世遂借以代称金陵(南京)。当友人乘着一叶扁舟来到南京,去凭吊这六朝繁华的千年古城,去缅怀如烟云般消逝了的无数往事时,又有什么可以带给你安慰的呢——坐断东南的孙吴政权,在“一片降幡出石头”中亡了;靠淝水之战的胜利苟延残喘的东晋王朝,最终被刘裕夺走了江山;接着一百七十年间,齐代宋,梁灭齐,陈灭梁,在内乱外患中演出了多少兴亡闹剧!最后的陈后主,亦只荒淫靡乱了短短七年时光,便在轻荡的《玉树后庭花》歌舞中亡了国。你要“去”到石头城上“怀古”,就只会引发这“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的哀慨和伤怀,又哪能得偿一丝慰藉和快意?你不妨倾耳听听,就是那满城的绿柳,而今也都正向着凄厉的秋风,而“萧萧”悲哭着呢!
一首寻常的送别诗,却用了如此“孤冷”的笔墨,来渲染去处的凄凉和伤情,难道只是为了抒写普通的离情别意?当然不是。明清之际的诗论家,都讲究作诗须着“诗眼”。这首送别之作的“诗眼”着于何处?我以为全在“怀古”二字上。友人的去处是南京,南京固然是千年以前的六朝古都,更是二十年前方始倾覆的晚明“南都”。以一位先朝遗民,而去到早已沦落的晚明故都“怀古”,那心境究竟是苦、是悲?一叶扁舟,既载不动友人触景伤神的哀愁;则二百里之旅程,在满腹悲怆中行驶,能不显得分外“迢遥”?当友人在苍茫的暮色中,听那“冷驿”外时时拍击“荒陂”的江潮之声时,那潮声不也如挟带着故明王朝沦亡的无限遗恨,一次又一次撞击在友人荒凉的心“陂”上,而激得他堕泪伤心?带着如许凄怆登临故都石城,眺望秋风萧萧中的“白门”残柳,又将增添几多历史兴亡的哀慨,和“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伤情!正因为如此,诗人在此诗其二中,要凄凄地呼劝友人“秋山绕郭尽堪游,莫宿城西孙楚楼”了——因为在那样的地方“思旧”,实在是“乌啼残月不胜愁”的呵!
在悬想中展开友人远行的凄凉之境,借送别之辞抒故国沦亡之悲,却又含蕴不露,只在关键处稍加点示即悠然收止。这正是《送吴仁趾》(其一)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色。读者倘若只把它视为一首寻常的送友之作,当然就难以理解,它为何写得如此凄怆了。
-
题柳·舒位
[2019-05-13]
-
题画(二首选一)·黎简
[2019-05-13]
-
述怀(其一)·蒋士铨
[2019-05-13]
-
述怀·胡朝梁
[2019-05-13]
-
书感·陈三立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