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清江引(樵夫觉来山月底)

2023-02-01 可可诗词网-元曲三百首 https://www.kekeshici.com

        

马致远


        

野兴


        樵夫觉来山月底,钓叟来寻觅。你把柴斧抛,我把 鱼船弃。寻取个稳便处闲坐地。
        绿蓑衣紫罗袍谁为你,两件儿都无济。便作钓鱼 人,也在风波里。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鉴赏】 元代是一个轻视知识分子的朝代,唐宋时期的士子们还可以 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建功立业,但在这个朝代这一切都已经变得遥不 可及。知识分子身份低微,地位低下,甚至有“九儒十丐”之说。马致远长 期沉抑下僚,饱受屈辱,对现实的黑暗有了清醒的认识,萌生归隐之意。 以“野兴”为题的【清江引】组曲八首便是作于其归隐田园之后,表现了其 恬淡闲适的情怀。此为第一、二两首。
        “樵夫觉来山月底,钓叟来寻觅。”渔翁和樵夫本与其他劳作者一样, 平凡而普通,然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渔翁”和“樵叟”却不断地出现在文 人士大夫的笔下,并多联系在一起。渔樵形象便逐渐成为中国传统隐逸 文化的集中反映,演变为文人寄情山水和精神净化的象征性符号,是他们 人格精神和审美品位的外化。如杨慎《临江仙》:“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 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樵夫在山中砍柴 一觉醒来,发现月亮落下山去,这时渔翁来找他。“你把柴斧抛,我把鱼船 弃”,你把斧子抛了,我把渔船丢弃。斧子本来是樵夫砍柴的工具,没了斧 子,就无法上山打柴,也就没有了生活的来源。渔夫靠船而生,没有了渔 船,渔夫再也不能临水垂钓,也就无法生活下去了。这样的“抛弃”何等的 决绝,只是那份潇洒,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这样的闲情雅致,也很 难是两个真正的樵夫和渔翁能够做到的。本来樵夫和钓叟,就已经是远 离尘嚣,归隐而居。但在隐逸生活中还不愿为生计所累,连关乎生存的 “柴斧”“渔船”都抛弃了,可见他们向往不被牵绊的生活方式,任性而为。
        “绿蓑衣紫罗袍谁为你,两件儿都无济。”绿蓑衣,渔樵的象征。唐代 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紫罗袍,高官的象 征。这是由于紫色须由一种紫草来染色(见宋沈括《梦溪笔谈》),而这种 草十分罕有,因此只有高官才可以穿紫服。如唐代制度规定:三品以上的 官员,官服用紫色。民间因此也有“满朝朱紫贵”的说法。在作者眼里,农 夫如何?显贵又如何?都只是一种身份,贫困不必失意,富贵不必得意。 “两件儿都无济”,无济,谓无济于事,也就是对事情没有帮助。无论你地 位高还是低,都没什么用。作者以强烈的反差,点明了想要抒发的“野 兴”。接着,作者又进一步地说:“便作钓鱼人,也在风波里。”可以想见,农 夫需要辛苦耕耘,高官则要争名逐利,都失去了“野兴”的快意。那么,古 诗词中常见的一类“钓鱼人”呢?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情景,是 否会得到作者的青睐呢?也不是。作者认为就算你做个钓鱼人,也会颠 簸在江湖的风波里。连平常看来与世无争的钓鱼人也会被各种“风波”牵 缠,充分显示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
        于是,作者在结尾感叹道:“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此句是【清江 引】组曲前五首共同的结句。稳便处,安稳、方便的地方。闲坐地,闲坐 着。此处“地”字为语助词,其意义相当于“着”。作者所理解的“野兴”,到 头来不如说是一种无奈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