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之世,以大兴文字狱为武器,得以乾纲独断、朋党偃息。乾隆一登基,大小臣公又故态复萌,开始门户纷争,暗中较量,而其根子却在先帝所最为依重的两位名臣鄂尔泰和张廷玉身上。乾隆自登基以来,一直在寻找机会,对朋党势力进行打击。经过多年的精心策划,鄂尔泰的门...
雍正九年,全国的读书人都面临着一个关系到自己身家性命的严重抉择:他们必须迅速表态,是否同意清政府对逆犯吕留良的处置。 吕留良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大学问家,早在康熙二十二年就已去世了,但他的思想在读书人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雍正六年秋清廷破获...
雍正三年十二月,骄横一时的大将军年羹尧被雍正帝赐令自尽,年党似已肃清。但接踵而至的钱名世授诗赠年羹尧案,却使大小臣深感这场政治风暴的余波远未平息。 为搜查证据和穷治年党,对年羹尧在京及外地寓所进行了严密查抄,在查获的书籍信札中,钱名世寄年羹尧的几...
冯舒,字已苍,江苏常熟人,明季诸生,擅长文学,家多藏书,又极有学识。据县志记载,他为人豪爽,心直口快,嫉恶如仇且不畏权势,庶吉士太仓人张溥与张采创立复社,联络吴越文人雅士,曾招请冯舒,他因觉得耻居人后,秀才争气,拒不参加。著有《默庵遗稿》、《凡空集》、《...
张缙彦,字坦公,河南卫辉新乡人,明崇祯辛未科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农民军攻打北京,他会同太监曹化淳开门迎降,后不被重用,乃南归。顺治元年,清军南下,他赴固山额真叶臣军前纳款。南明弘光朝立,被任命为总督,因害怕而逃避躲藏起来了。顺治二...
黄毓祺,字介之,号大愚,明天启元年贡生,江苏江阴县人,性忠义慷慨,素有文誉,尤善禅学、诗词,知交遍国内,家产占半江城。顺治二年,清军攻打江阴,他破家抒难,城陷后亡命淮南,曾先后接受南明鲁王监国,唐王隆武的官职,筹划义师抗清屡败。顺治四年,易姓埋名,隐居于寺...
清代的一次很有影响的学术辩论。康熙五年(1666)在江西白鹭洲书院进行,时江西布政使司参议施闰章,驻节吉安庐陵(今江西吉安),公余,常与乡绅张贞生等赴白鹭洲学院讲学,并主持中断多年的“会讲”。湖南名士杨洪才率徒与会,宣讲姚江(王守仁)以心为宗的学术旨趣。原...
为了进行文化专制的统治,清朝统治者除推行文字狱政策外,对已死的学者的著作,也不遗余力地大肆搜罗,特别是明末遗老们的著作,凡有关前朝的论述,稍有微吟隐讽,皆搜剔而去。当时,如屈大均的《翁山诗文集》,被认为有悖逆之词,“隐藏抑郁不平之气”,还有钱谦益的《...
清代统治者为了禁锢思想,钳制舆论,推行了臭名昭著的近百年的文字狱政策。到乾隆时仍无减有增。如乾隆二十年(1755),湖南学政胡中藻的《坚磨生诗钞》案,因诗中文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被认为是有意“加浊字于国号之上”,胡中藻因而被处死。二十二年(1157),...
查嗣庭因出考试题目而招致清庭杀戮的文字狱案。查嗣庭,字横浦,清康熙年间进士。雍正时为内阁学士、礼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查嗣庭被派为江西省的乡试主考官,他用“维民所止”的诗句作为考试题目。这题目是根据《诗经·商颂·玄鸟》中“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震动清廷朝野的文字狱大案。雍正年间,湖南郴州生员曾静因企慕已故理学家吕留良的思想,派门生张熙去浙江吕留良家访求吕留良的遗稿,吕留良的儿子把全部遗稿交给张熙。吕留良,清浙江石门人,字用晦,号晚村,通程朱之学。明亡后,著书多抒发民族感情,誓不仕清。继又...
清顺治丁酉年乡试惩治各科场所发生的考试舞弊案件。顺治十四年(1657),即丁酉年,顺天府(北闱)乡试放榜以后,给事中任克溥向皇帝参奏考试中有用贿、受贿舞弊情节。经查处,受贿官李振业等及行贿举人田耜等立即斩首,家产籍没、父母兄弟妻子俱流徙。十一月,给中阴应...
照看好下一代是做父母的责任,给孩子选择恰当的玩具,的确需要讲究一些。古代医籍记载明朝大医学家张景岳先生医治一孩童误吞铁钉的实例,足可成为养子育婴者之戒。 《景岳全书》中,曾经记有一婴儿,名焕王甫,周岁,其母拿铁钉一枚给孩子玩耍,谁想却纳进口里吞下去,...
说起金圣叹,中外皆知是清代的大文学批评家,他在开创文学批评的道路上所作的贡献为历史所肯定,但是他在科场上的不白之冤却很少有人为其评说。 金圣叹原名金若采,苏州人,明代贡生,明亡后为悼念亡明而改圣叹。入清后,凭他的才华要考取功名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思想控制愈益加强,特别是严嵩当政、宦官魏忠贤专权,特务遍地,牢房私设,不许自由讲学。以自由讲学为标榜,以评议时政为己任的书院讲学受到严重摧残,书院被四次大规模禁毁,可说是教育史上的惨案。 第一次是因著名理学家,南京史部尚书湛...
皇帝的个人喜好和主观意志是科举考试最终决定取舍的根据。考生的名字和相貌往往也影响着皇帝的情绪,从而也影响着皇帝的裁决。因此也闹出许多笑话。永乐二十二年(1424)殿试,原拟取孙日恭为状元,明成祖因其名“日恭”合起来是“暴”字,便认为读书人应温良恭俭让...
唐寅就是明代的著名画家和文学家唐伯虎。他少年时便才华横溢,二十九岁参加乡试,就得第一名解元,由此,名声横贯江南。但是,他赴京参加会试时,却闹了一场举世嘲讽的科场丑闻。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是乙未科会试,主考官由大学士李东阳,礼部侍郎程敏政担...
这是中国人才选拔史上的一桩糊涂大案。 洪武三十年(1392年)初春,南京城正是翠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季节,秦淮两岸酒楼如林,商旅如织,文人墨客云集秦淮,等待明开国后第九次发榜。 明代的会试发榜日定在三月五日。 上午十时,一阵鞭炮齐鸣过后,高大的皇榜悬挂在了...
明初的黄观,在科举考试曾连夺“三元”——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殿试的状元,可称饱学,但年青时却颇历坎坷。黄观的父亲出身穷苦,招赘到许家,所以他出身后就跟着母亲姓许。年幼的时候,正逢元末大乱,无处求学只好跟着一位乡村塾师读书。正当他初显才华的时候,老...
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的教育政策,一方面重视儒士,让他们做官,为他的新政权服务,另一方面又对知识分子取严重的不信任态度,猜忌他们,对不同意见者进行镇压,特公布法令说,“四海之内的人,都是帝王的臣属,都应该为帝王服务,环宇之中士大夫有不愿为帝王服务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