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两代人的继承和融合——读《人生活的艺术》有感
浙江杭州综合中专 胡晓红
“代沟”一词,我是在一次师生座谈会上初次听到的,看了电影《失踪的女中学生》后,我校的语文老师煞费苦心的组织了一次师生对话。席中,有一位女同学问:“老师,如果我们像电影中那一群高中生一样,暑假一起出去旅游,男女同学吃住在一起,靠肩搭背的,你们会怎么想?”一位老师回答说:“旅游无可非议,但靠肩搭背,我认为一定的男女界限还是必要的。”于是,有些同学哄笑起来,就有人说:“师生间真正的融合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代沟’。”
我想,老师的诚意是感人的,学生的提问也是直率的,那么,师生之间,广而言之,代与代之间是否存在着时间遗留下来,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时无刻存在的鸿沟呢? 于是,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
显而易见,两代人的思想观点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老年人不是常说:“现代的年轻人啊! ……”他们对时新的服饰,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迪斯科、流行歌曲是看不惯,听不惯的;而我们有些年青人呢,开口就是“我们老太婆”,“我们老头子”,闭口就是“背时”、“少啰嗦”。
有一首歌叫《新鞋子和旧鞋子》,也唱出了两代人思想观点的差异,老年人认为旧鞋子没破,穿新鞋子为何?年青人却说:既有了新鞋子,何必再穿旧鞋子呢?各有各的理由,谁是谁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生活动的艺术》一书中,有一篇叫《两代人难解的文化之缘》,谈的就是这个问题:
“年轻人在理直气壮的追求现代的发式,现代的服装,现代的色彩,现代的旋律,现代的思维方式时,当你为生活中不免常常显露的所谓的‘代沟’的痕迹而愁眉不展时,有没有发现——最现代的舞蹈,例如我国具有强烈当代色彩,并受到大洋彼岸‘现代国家’的人民赞赏的《凤鸣岐山》,以及新排的《大禹的传说》,事实上是愈来愈古。在服装上,最时髦的样式中常常有我们爷爷、奶奶年青时穿过的那种衣服的影子……这给我们什么启发呢?——现代和传统的两分和对立不见了,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世代高度的连续性和人类世代在时间上的相互融合;从上一代吸收能力、才智等精神财富,为下一代创造、积累……。”
这就使我认识到了,新旧两代人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不容否认的联系。最近,在《报刊文摘》上登了这么一则消息:“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心理调查表明: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在回答‘您认为甚么是最重要的基本道德’时,在‘诚实’和‘热爱祖国’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这反映了代与代之间并非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
在《两代人难解的文化之缘》中还举了这么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社会学家对诺贝尔奖金的调查和研究,揭示了这么一个极有现实意义的事实:绝大多数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差不多都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作出获奖项目的年龄在27~34岁之间;第二,他们都具有一个突出造诣的导师。”
我们不妨这么想:既然这个伟大的教师能教出这么伟大的学生,那么这个伟大的导师为什么不能自己荣获此项大奖呢?还有,这个年富力强的学生,为什么不能单凭自己的能力而震惊科坛呢?这就告诉我们:巨大的科学突破只产生于上一代的科学经验与这一代年轻脑袋的融合。有位名人曾说过:“倘若你有一只苹果,我也有一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那么仍各有一只苹果;但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相互交流,彼此就各有了两种思想。”科学的创造亦是如此。可见,新旧两代的内在关联不但要具有继承性,更需要具有的是继承中的发展。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取得科研成功后,别人向他祝贺,他却谦虚地说:“我,只不过是站在巨人肩上的一个矮子罢了。”像牛顿这样的天才尚且要站在先辈巨人的肩上,那何况我们呢?
科学是这样——需要两代人的继承和融合,艺术也是如此。记得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写出了震惊世界文坛的不朽名著《茶花女》后,为了让他的父亲——大仲马分享成功的喜悦,致电大仲马说:“巨大,巨大的成就! 就像我看到你的一部作品初次上演获得成功一样……”大仲马诙谐地回电说:“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我亲爱的孩子!”他的话表明了对代与代之间融合的惊喜。大仲马为教出这样卓越的儿子而感到骄傲。名画家佛罗基奥手下出一代宗师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流芳百世,真可谓“名师出高徒,高徒胜名师”,他们直接、间接取得的成就都是可贵的,这是最大极限的代与代之间的融合,也是一次新陈代谢的循环。每一代总要从青年的探索时期到中年的鼎盛时期,及至老年的疲惫交接时期,这是代与代之间存在的接力赛,新的一代要接过,但更要超过老一代,这就需要有更旺盛的生命力。《两代人难解的文化之缘》一文中指出:“谁自觉地在自己身上最大限度的做好这种融合,谁最有心机的吸收上一代的才能、知识、历史经验以及一切点点滴滴的人生见识,谁就能成为这一代人中的智者和强者。”
我们国家的建设,也已经进入了跨世纪的工程。党的十四大后,各级领导班子充实了大批的经济、管理专家,为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将肩负起为这个国家在下个世纪实现现代化奠定政治、经济基础的使命。这种现代化将把中国这个亚洲巨人推上最发达国家的地位。
由此可见,新老交替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今天,我们探求知识,虚心向老一辈请教,付出巨大的精力和对导师由衷的爱。在明天,只要不是虚度一生,得到的尊敬将会更多,这是生活给予每一个勤奋上进人的公平的待遇。不是吗?我们将为我们的下一代做一块基石,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希望我们的长辈们,能敞开你们的胸怀和我们的心贴在一起。我知道你们表面很矜持,内心却也是一团火,“请以你的火点燃我的火,请以心发现心”。只要彼此有意,交流理解,隔阂是可以消除的,我们学校的老师那种师生对话,求得两代人沟通的先例也是颇值得赞赏、借鉴的。
代与代之间的沟通需要的是共同的奋斗,这不仅仅为新一代开阔了生活的空间,给老年人的暮年也会注入些许新的生命的活力。西德电影《英俊少年》中,那位少年不是使脾气一向很不好的外公,也变得爱说爱笑,并实行由孙子安排的减肥计划吗?让我们忘掉年龄的间距,忘掉所谓的“代沟”,建立“忘年交”吧,这是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巨大潜力所在。老年人的经验加新一代的勇气和活力,还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呢!
朋友们! 伸出你的手,握住我的手;敞开你们的心,容纳我们的心,付出全部的爱,建筑一条跨时空的桥梁吧。青春将属于每一代人! ——属于新一代,也属于老一代。
〔评点〕
本文论点鲜明,论述充分有力,布局层层深入。先从“代沟”说起,从反面入题,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接着引出读物,确立中心论点:新旧两代人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不容否认的联系。然后从社会心理、科学、艺术以及国家建设方面加以论述,论述中突出两者联系中的继承和发展。进而概括起来论述新老交替和融合,代与代之间的沟通。最后,满怀激情,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