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布尔的比喻说起
四川阆中师范 王旗
有一天,一个青年苦恼地对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我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吧!”法布尔进一步询问了他的情况,得知他既喜欢科学,也爱好文学,对音乐和美术兴趣也很大,于是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放大镜对他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这个凸透镜这样!”然后,法布尔把凸透镜对着太阳光,点燃了一张纸。这位青年恍有所悟。
掩卷沉思,我们既佩服法布尔精妙得当的比喻,更从他形象的比喻中领悟到学习方法的重要。
苏轼《又答王洋书》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可也。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鲁迅也有类似的意见:“一个人做事不专,这里弄一点,那里弄一点……这怎么弄得好呢?”他们的话都是经验之谈,是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者的经验总结。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一个人纵然皓首穷经,不吃不喝不休息,把一天86400秒的时间全用来学习,也只能学到知识海洋里的一点一滴。知识的海洋广阔无边,新知识又呈几何数不断增长,因此,如果学习的目标不专一,朝三暮四,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把“博览群书”片面加以理解,一味以读得多、读得快为能事,那就好比在海洋上泛舟,尽管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景象,却不能得到大海中的珍宝。“滴水石穿”,持续不断有恒心是一个条件,目标专一也是一个条件。凡有所成就者无不是“聚焦”成才的。要想有特长甚至成“家”,就不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化整为零、分散使用,而应该像钉子钉木板那样,看准一点,一个劲儿地往里钻、挤。“百花齐放”、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那样只能广种薄收。这也就是有的人所主张的建立学习“根据地”、“大本营”的意思。
“夫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王安石)。学习要“专心”,我想就包括了学习对象的专一固定。学习的“根据地”都没建成,“大本营”都未扎好,只去打“游击”,是很危险的。明人宋应星在《怜愚诗》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对比法布尔的比喻,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评点]
本文能从法布尔的比喻说开去,主要运用引证法,引用苏轼、鲁迅、王安石的话及宋应星的诗句,论述学习目标专一的重要,朝三暮四之不可取。立论正确,观点鲜明。
如果能分几个层次,加以论证,那么就会更深入。
有的论述不够准确,如“‘百花齐放’、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百花齐放”,一般比喻文艺界或社会上的繁荣景象,也指各行各业获得蓬勃自由的发展。不宜与个人学习的“面面俱到”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