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见闻
【题目】
作文范围: 生活中的见闻。作文要求: 学习观察生活,选择素材。从下列几方面选择一题:
1.学校见闻
2.家庭见闻
3.街道见闻
4.家乡见闻
5.假日见闻
6.假期见闻
——课本训练题。
【审题】
这六题,可分为两类: 《学校见闻》、《家庭见闻》、《街道见闻》、《家乡见闻》,以地域作限制; 《假日见闻》、《假期见闻》,以时间作限制。以地域作限制,《学校见闻》、《家庭见闻》地域较窄,《街道见闻》、《家乡见闻》地域较宽。以时间作限制,《假日见闻》时间较短,《假期见闻》时间较长。选材时,对地域较窄、时间较短,限制较严的题目,要注重发掘、生发; 对地域较宽、时间较长、限制较宽的题目,要注重截取、集中。
【构思】
这类题目一般可用大题小做构思法,选取几个典型事例乃至细节来表现。
写生活中的见闻,就是写生活中见到、听到的事。但无论是在学校、街道、家乡,或是在节日、假期,见到的事很多,听到的事也不少,不能凡见到的必写,凡听到的必录,必须对众多所见的事加以综合分析,从中找出有相互联系的部分,使这些所见所闻的事,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或问题。
比如写《家乡见闻》,在家乡的所见所闻就很多,有乡邻们的生活变化,也有亲友间的生活琐事;有老一辈关心的话题,也有小伙伴追求的玩意……在这些见到或听到的事情中,有的就互有联系。把这些有联系的见闻集中起来,就从某个侧面反映了生活。这样,人们就能从中扩大眼界,或是发现问题。
见闻是反映生活的具体材料,写的既是见闻,自然要有见有闻。应把所见所闻在文章里有机地、交错地组织起来,使这些反映生活的见闻,或是互相补充,互相印证,或是彼此衬托,彼此对照。
下面是学生习作片断。
1. 学校见闻
老师拔河,有戏看!
临上阵前,互相说笑一番,远不像咱们那般把对方视为假想的“仇敌”。不过也都有一番准备,往日笔挺的西装、漂亮的高跟鞋都 “失踪” 了,人人轻装上了阵。
待端绳妥当后,哨音一响,嗬! 千姿百态! 或做“咬牙切齿”状,或做“赖地”状,或做“仰天长啸”状,或……真是蔚为奇观! 且说那裁判,神情专注,两眼紧盯着绳中的标志,做半蹲马步状,随着那无规则移动的标志,一会蹦到东,一会儿跳到西,可够辛苦的!
高中的老师们不负众望,赢了一局。再看初中这边,还在笑! 哎,真是把初中的同学急死了。瞧,还有一位年轻力小的女老师,跪在地上,使出了 “吃奶” 的力气。
这是记叙老师拔河比赛的事。作者善于捕捉富于戏剧性的场景和富有特征的细节,特别是语言幽默形象。
2. 家庭见闻
莎莎是我的小表妹,是我小舅的孩子。她今年三岁多了,长得黑黝黝,胖乎乎的,还有一双乌亮而有神的眼睛。
莎莎不仅爱唱爱跳,还喜欢听故事,有一天晚上快九点了,她又唱又跳地还不睡。我小舅说: “莎莎,爸爸讲个《狼来了》的故事,你听吗? ” 她拍着小手,两脚一蹦高兴地说: “听呀,听呀,您快讲。”这时她就老老实实地偎依在她爸爸的身旁,聚精会神地听起故事来。正在这时,外屋的门开了,她爸爸出去一看,原来是邻家的小胖来找莎莎玩,便对小胖说: “莎莎睡觉了,不去玩了。”
第二天,莎莎起床后去找小胖玩。她把小嘴凑到小胖耳边,带着哭音说: “不好了,我爸爸要被大灰狼吃掉了。” 小胖也着急了: “那怎么办呀? ” 莎莎说: “幼儿园的阿姨说过,有错不要紧,改了就是好孩子。咱们快告诉爸爸去,只要他改了,大灰狼就不吃他了。”她说着,拉着小胖就往家里去。进了家,她一本正经地对她爸爸说: “大灰狼来了,要吃您啦,您说咋办呀? ” 她爸爸不知是怎么回事,竟让莎莎说愣了。这时莎莎才说: “你以后别说谎了,要不,大灰狼要把您吃掉! ”她爸爸这才明白过来,马上装出害怕的样子说: “哎哟,我以后可不敢说谎了。” 莎莎笑了,她高兴地跳起来,喊着: “爸爸不说谎啦!爸爸不会叫大灰狼吃掉啦! ”
爸爸讲故事《狼来了》,他女儿莎莎聚精会神地听着,正在这时,小胖找莎莎,父亲无意中说了谎。接着,具体叙述了莎莎天真无邪的认真劲儿,真叫人忍俊不禁。
3. 小巷见闻
走过上海弄堂,可以听到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最亲切的响声,像滴铃铃自行车的铃声,扑突突摩托的马达声,哗啦啦锅子里的炒菜声,轰隆轰隆录音机里的奏乐声……还有各种各样的吆喝声和叫唤声: “甜酒酿要?”“棕棚藤棚修?”“19号的吴家听电话——”“要落大雨啦,大家把窗关关好! ”……一年四季,上海的弄堂就是这样喧闹!
这不,王阿婆倒痰盂时脚一软跌倒了,李阿姨见了直喊:“小张,快下来帮帮忙! ” 这一喊惊动了左邻右舍,一下子围了许多人: “哎哟,没伤着吧? ” “还是上医院检查检查好。” “我去借黄鱼车! ” “打个电话告诉她女儿。” ……一时间搀的搀,扶的扶,忙得不亦乐乎。等到她女儿赶来时,王阿婆早已被大家送到医院里了。这是上海弄堂里的特别节目——邻里互助的协奏曲!
记叙走过小巷的所见所闻。先写所闻,小巷的渲闹,生机过勃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次写所见,互帮互助、不亦乐乎的邻里情谊,表现了相亲相爱的时代风貌。
4. 家乡春节见闻
在我们湖南大山里的人们每年春节仍有“接新客”的习俗,谁也说不清源于何时。
“初一拜家庭,初二拜丈人。” 正月初二、初三,先一年嫁出去的姑娘们便与丈夫一起,提着糖酒、担着糍粑成群结队地走娘家,成了全村的“新客”。村里每户有一个当家的人到“老丈人” 家预约 “接新客” 的日子。那些独生女儿的 “新郎” 更是身价百倍,连“老丈人”也一起被最先邀请。如果不去他家吃一顿便是 “见外”。
到了主人家,主人热情地敬过烟递过茶后,便向“新客”介绍自己的辈份、职业和在座的亲朋。一两桌筵席摆在堂屋正中,表示隆重。“新客”在大方桌正北方位的“上席”就座,这是最尊贵的座位。其余的客人按辈份依次排座。每席有两三个陪客,都是本村豪饮能说的长字辈。女人和孩子不喝酒,一般另外开席。主人自己不入席,由陪客以主人身份劝酒劝菜。落座后,每人面前首先摆上一只大茶杯或者小碗,那些玲珑小巧的酒杯是不过瘾的。接着主人将年前早就酿好的密封的 “头锅米酒” 或“包谷烧”一瓶一瓶甚至是一坛一坛地搬了出来。既是好客,也有夸耀富有的表示。开始时,席上都还是客客气气一人一杯。酒过三巡后,陪客便开始向“新客”殷勤地劝酒,“陪客代表主人敬一杯。”面对长字辈盛情,“新客”不便推辞,只好“一口清”。那些更精干的陪客往往等 “新客” 说完话后,就满满地斟一杯酒递到面前说: “你讲得很好,奖酒一杯。” 而那些能说会道的“新客” 也会用满满一杯酒 “回敬” 说: “难得长辈鼓励,今天我就借花献佛,敬您一杯。”陪客们也只好含笑喝下去。就这样礼尚往来一杯一碗和和气气,劝酒劝茶,直喝得一个个红光满面,眉飞色舞才尽欢而散。略带几分醉意的“新客”,被主人和陪客礼貌地送回丈人家时,另一家接新客的又来了,于是一家一家地喝下去,新郎越喝话也越多,主人才满心欢喜,这就叫做“喝不完的酒,道不尽的情”。
这种 “接新客” 的习俗,至今仍在山里盛行。还有一条规矩:“隔村不隔家”。一个村子不论谁家女婿,不分苗家、土家、汉族,也不分赵、钱、孙、李,大伙都把“新客” 当自己的女婿热情地迎进送出,请吃筵席,充分体现了彼此亲密无间的友好深情。
本文记叙习俗“接新客”。由今溯古入题,概述“接”新客,详写“待”新客。“待”,先写“主人家”待,“新客”上席就座;主人自己不入席,在后场搬酒、送接“新客”;着重写长字辈陪客殷勤地劝酒,“新客”的回敬;然后归结到主人满心欢喜,“喝不完的酒,道不尽的情”。最后一段,由古入今,古老的习俗至今仍在盛行,而且还有一条规矩,体现了各民族间亲密的深情。
【相关题目辨思】
A. 校外见闻一则
以《校外见闻一则》为题,写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字数五百字左右。
——1988年浙江杭州市中考作文题。
下面是优秀答卷。
公共汽车上人比较多,踩到别人的脚那是常有的事。年轻的女售票员漫不经心地嚼着瓜子,两眼望着车外那个豪华的世界。一会儿转过头来,用鄙夷的眼光望着满车乱哄哄的人说:“挤什么挤,觉得人多回家坐小轿车去。”我打量了她,从上到下全都是最新的流行货,连头发也梳得来个“爆炸式”。
车到了一站,熙熙攘攘的人们上上下下。上车的人当中有个中年人,魁梧的身材,红黑的脸庞,一眼便看得出是个乡下人来进城。他提着一只粗粗的大麻袋,鼓鼓的不知放了什么东西。他拼命想往车上挤。
“喂,喂,你这么多东西能上来吗?下去,下去! ”年轻的女售票员不耐烦地说。“噢,同志,帮帮忙,卖货要赶早,晚了就不行了。”农民打扮的人麻利地从袋中掏出两个大鸭梨,递了上来。售票员见他如此,也就不说话了。农民终于挤上来了。
售票员摆弄着小桌上的几个大鸭梨。忽然,转过头来说:“这梨不错嘛,什么价? ”农民先是一愣,然后一笑说:“噢,这个,您要,我再给您几个。”说完又掏出几个来,摆在小桌上。这下,售票员可完全“阴转晴” 了,与那农民拉起家常来。就连那农民在车上抽起香烟来,她也没有说——她显然知道车上是不准抽烟的。
我看了这一幕,心中十分的不是滋味,一个小小的售票员也会来这么一手,更何况什么书记,主任。我为他们感到可怜。
车又到站了,农民提着麻袋下去了。年轻的女售票员漫不经心地摆弄着几个大鸭梨。
汽车拐了个弯,画出一个巨大的 “? ” 号。
这是记叙公共汽车上的见闻,聚焦于行业之风。主体部分分两层,一是农民赶车。售票员服务态度不好,不让提大麻袋农民上车,农民送上两只梨,售票员“不说话了”,农民挤上了车; 二是售票员讨梨,讨到以后,才“阴转晴”。结尾含蓄,令人回味。
B. 集市见闻
——课本训练题。
下面是初一张伦的习作《集市见闻》。
“走,跟我一起买菜去,帮我拿些东西。”“什么? ”听妈妈这么一说,我头都大了。因为买菜就要去集市,而集市是我最不愿意去的地方,且不说你争我吵声、讨价还价声足够把人的耳膜震破,就那又臭又腥又膻的奇怪气味就够你受的了。所以,自从去年去过一次以后,我就发誓不去第二次。但妈妈的话不能违抗,我只好不情愿地跟她去。
走到集市口,我已下意识地捂住了鼻子,准备接受一次噪音与臭气的“洗礼”,但走进集市后,我惊异了: 过去一辆辆破烂的小三轮车,已被整齐的清一色的铁制摊位取代,地上干干净净再看不到脏水和烂菜叶了。至于臭气,哪儿还闻得到呢?不过,更令我惊异的是,人们的讨价还价声比以前小了许多,更没有看到吵架的。
走在集市上,两眼应接不暇,绿油油的白菜,白生生的藕尖,活蹦乱跳的大虾,鲜红的精肉,吸引着妈妈的视线,而我对水果特别关注。那紫色的葡萄、“红光满面”的苹果,还有河南的西瓜,宜昌的蜜橘,新疆的哈密瓜,广东的鲜荔枝……应有尽有。只要有钱,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到。
妈妈细心地选购蔬菜,认真地与摊主们侃价,摊主们则笑脸相迎,有求必应。不一会儿,我们买了两大包。往回走时,我想起妈妈上次买的那只鸡,回家后一称,整整少了半斤,而当时卖主就是在这笑脸和甜腻声音的掩盖下做的手脚。于是,我对妈妈说: “可别受他们的骗,咱们复一下秤好吗? ” “好啊。”妈妈愉快地答应了。于是,我们来到 “复秤处”,结果每样菜没有一样缺斤少两。怎么会呢? 我无意中一瞟,看见了摊主面前摆着的电子台秤。噢,原来如此! 我们放心地走向集市的出口……
本文的优点善用对比,今之集市见闻与昔之集市见闻,层层对比。
作文范围: 生活中的见闻。作文要求: 学习观察生活,选择素材。从下列几方面选择一题:
1.学校见闻
2.家庭见闻
3.街道见闻
4.家乡见闻
5.假日见闻
6.假期见闻
——课本训练题。
【审题】
这六题,可分为两类: 《学校见闻》、《家庭见闻》、《街道见闻》、《家乡见闻》,以地域作限制; 《假日见闻》、《假期见闻》,以时间作限制。以地域作限制,《学校见闻》、《家庭见闻》地域较窄,《街道见闻》、《家乡见闻》地域较宽。以时间作限制,《假日见闻》时间较短,《假期见闻》时间较长。选材时,对地域较窄、时间较短,限制较严的题目,要注重发掘、生发; 对地域较宽、时间较长、限制较宽的题目,要注重截取、集中。
【构思】
这类题目一般可用大题小做构思法,选取几个典型事例乃至细节来表现。
写生活中的见闻,就是写生活中见到、听到的事。但无论是在学校、街道、家乡,或是在节日、假期,见到的事很多,听到的事也不少,不能凡见到的必写,凡听到的必录,必须对众多所见的事加以综合分析,从中找出有相互联系的部分,使这些所见所闻的事,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或问题。
比如写《家乡见闻》,在家乡的所见所闻就很多,有乡邻们的生活变化,也有亲友间的生活琐事;有老一辈关心的话题,也有小伙伴追求的玩意……在这些见到或听到的事情中,有的就互有联系。把这些有联系的见闻集中起来,就从某个侧面反映了生活。这样,人们就能从中扩大眼界,或是发现问题。
见闻是反映生活的具体材料,写的既是见闻,自然要有见有闻。应把所见所闻在文章里有机地、交错地组织起来,使这些反映生活的见闻,或是互相补充,互相印证,或是彼此衬托,彼此对照。
下面是学生习作片断。
1. 学校见闻
老师拔河,有戏看!
临上阵前,互相说笑一番,远不像咱们那般把对方视为假想的“仇敌”。不过也都有一番准备,往日笔挺的西装、漂亮的高跟鞋都 “失踪” 了,人人轻装上了阵。
待端绳妥当后,哨音一响,嗬! 千姿百态! 或做“咬牙切齿”状,或做“赖地”状,或做“仰天长啸”状,或……真是蔚为奇观! 且说那裁判,神情专注,两眼紧盯着绳中的标志,做半蹲马步状,随着那无规则移动的标志,一会蹦到东,一会儿跳到西,可够辛苦的!
高中的老师们不负众望,赢了一局。再看初中这边,还在笑! 哎,真是把初中的同学急死了。瞧,还有一位年轻力小的女老师,跪在地上,使出了 “吃奶” 的力气。
这是记叙老师拔河比赛的事。作者善于捕捉富于戏剧性的场景和富有特征的细节,特别是语言幽默形象。
2. 家庭见闻
莎莎是我的小表妹,是我小舅的孩子。她今年三岁多了,长得黑黝黝,胖乎乎的,还有一双乌亮而有神的眼睛。
莎莎不仅爱唱爱跳,还喜欢听故事,有一天晚上快九点了,她又唱又跳地还不睡。我小舅说: “莎莎,爸爸讲个《狼来了》的故事,你听吗? ” 她拍着小手,两脚一蹦高兴地说: “听呀,听呀,您快讲。”这时她就老老实实地偎依在她爸爸的身旁,聚精会神地听起故事来。正在这时,外屋的门开了,她爸爸出去一看,原来是邻家的小胖来找莎莎玩,便对小胖说: “莎莎睡觉了,不去玩了。”
第二天,莎莎起床后去找小胖玩。她把小嘴凑到小胖耳边,带着哭音说: “不好了,我爸爸要被大灰狼吃掉了。” 小胖也着急了: “那怎么办呀? ” 莎莎说: “幼儿园的阿姨说过,有错不要紧,改了就是好孩子。咱们快告诉爸爸去,只要他改了,大灰狼就不吃他了。”她说着,拉着小胖就往家里去。进了家,她一本正经地对她爸爸说: “大灰狼来了,要吃您啦,您说咋办呀? ” 她爸爸不知是怎么回事,竟让莎莎说愣了。这时莎莎才说: “你以后别说谎了,要不,大灰狼要把您吃掉! ”她爸爸这才明白过来,马上装出害怕的样子说: “哎哟,我以后可不敢说谎了。” 莎莎笑了,她高兴地跳起来,喊着: “爸爸不说谎啦!爸爸不会叫大灰狼吃掉啦! ”
爸爸讲故事《狼来了》,他女儿莎莎聚精会神地听着,正在这时,小胖找莎莎,父亲无意中说了谎。接着,具体叙述了莎莎天真无邪的认真劲儿,真叫人忍俊不禁。
3. 小巷见闻
走过上海弄堂,可以听到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最亲切的响声,像滴铃铃自行车的铃声,扑突突摩托的马达声,哗啦啦锅子里的炒菜声,轰隆轰隆录音机里的奏乐声……还有各种各样的吆喝声和叫唤声: “甜酒酿要?”“棕棚藤棚修?”“19号的吴家听电话——”“要落大雨啦,大家把窗关关好! ”……一年四季,上海的弄堂就是这样喧闹!
这不,王阿婆倒痰盂时脚一软跌倒了,李阿姨见了直喊:“小张,快下来帮帮忙! ” 这一喊惊动了左邻右舍,一下子围了许多人: “哎哟,没伤着吧? ” “还是上医院检查检查好。” “我去借黄鱼车! ” “打个电话告诉她女儿。” ……一时间搀的搀,扶的扶,忙得不亦乐乎。等到她女儿赶来时,王阿婆早已被大家送到医院里了。这是上海弄堂里的特别节目——邻里互助的协奏曲!
记叙走过小巷的所见所闻。先写所闻,小巷的渲闹,生机过勃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次写所见,互帮互助、不亦乐乎的邻里情谊,表现了相亲相爱的时代风貌。
4. 家乡春节见闻
在我们湖南大山里的人们每年春节仍有“接新客”的习俗,谁也说不清源于何时。
“初一拜家庭,初二拜丈人。” 正月初二、初三,先一年嫁出去的姑娘们便与丈夫一起,提着糖酒、担着糍粑成群结队地走娘家,成了全村的“新客”。村里每户有一个当家的人到“老丈人” 家预约 “接新客” 的日子。那些独生女儿的 “新郎” 更是身价百倍,连“老丈人”也一起被最先邀请。如果不去他家吃一顿便是 “见外”。
到了主人家,主人热情地敬过烟递过茶后,便向“新客”介绍自己的辈份、职业和在座的亲朋。一两桌筵席摆在堂屋正中,表示隆重。“新客”在大方桌正北方位的“上席”就座,这是最尊贵的座位。其余的客人按辈份依次排座。每席有两三个陪客,都是本村豪饮能说的长字辈。女人和孩子不喝酒,一般另外开席。主人自己不入席,由陪客以主人身份劝酒劝菜。落座后,每人面前首先摆上一只大茶杯或者小碗,那些玲珑小巧的酒杯是不过瘾的。接着主人将年前早就酿好的密封的 “头锅米酒” 或“包谷烧”一瓶一瓶甚至是一坛一坛地搬了出来。既是好客,也有夸耀富有的表示。开始时,席上都还是客客气气一人一杯。酒过三巡后,陪客便开始向“新客”殷勤地劝酒,“陪客代表主人敬一杯。”面对长字辈盛情,“新客”不便推辞,只好“一口清”。那些更精干的陪客往往等 “新客” 说完话后,就满满地斟一杯酒递到面前说: “你讲得很好,奖酒一杯。” 而那些能说会道的“新客” 也会用满满一杯酒 “回敬” 说: “难得长辈鼓励,今天我就借花献佛,敬您一杯。”陪客们也只好含笑喝下去。就这样礼尚往来一杯一碗和和气气,劝酒劝茶,直喝得一个个红光满面,眉飞色舞才尽欢而散。略带几分醉意的“新客”,被主人和陪客礼貌地送回丈人家时,另一家接新客的又来了,于是一家一家地喝下去,新郎越喝话也越多,主人才满心欢喜,这就叫做“喝不完的酒,道不尽的情”。
这种 “接新客” 的习俗,至今仍在山里盛行。还有一条规矩:“隔村不隔家”。一个村子不论谁家女婿,不分苗家、土家、汉族,也不分赵、钱、孙、李,大伙都把“新客” 当自己的女婿热情地迎进送出,请吃筵席,充分体现了彼此亲密无间的友好深情。
本文记叙习俗“接新客”。由今溯古入题,概述“接”新客,详写“待”新客。“待”,先写“主人家”待,“新客”上席就座;主人自己不入席,在后场搬酒、送接“新客”;着重写长字辈陪客殷勤地劝酒,“新客”的回敬;然后归结到主人满心欢喜,“喝不完的酒,道不尽的情”。最后一段,由古入今,古老的习俗至今仍在盛行,而且还有一条规矩,体现了各民族间亲密的深情。
【相关题目辨思】
A. 校外见闻一则
以《校外见闻一则》为题,写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字数五百字左右。
——1988年浙江杭州市中考作文题。
下面是优秀答卷。
公共汽车上人比较多,踩到别人的脚那是常有的事。年轻的女售票员漫不经心地嚼着瓜子,两眼望着车外那个豪华的世界。一会儿转过头来,用鄙夷的眼光望着满车乱哄哄的人说:“挤什么挤,觉得人多回家坐小轿车去。”我打量了她,从上到下全都是最新的流行货,连头发也梳得来个“爆炸式”。
车到了一站,熙熙攘攘的人们上上下下。上车的人当中有个中年人,魁梧的身材,红黑的脸庞,一眼便看得出是个乡下人来进城。他提着一只粗粗的大麻袋,鼓鼓的不知放了什么东西。他拼命想往车上挤。
“喂,喂,你这么多东西能上来吗?下去,下去! ”年轻的女售票员不耐烦地说。“噢,同志,帮帮忙,卖货要赶早,晚了就不行了。”农民打扮的人麻利地从袋中掏出两个大鸭梨,递了上来。售票员见他如此,也就不说话了。农民终于挤上来了。
售票员摆弄着小桌上的几个大鸭梨。忽然,转过头来说:“这梨不错嘛,什么价? ”农民先是一愣,然后一笑说:“噢,这个,您要,我再给您几个。”说完又掏出几个来,摆在小桌上。这下,售票员可完全“阴转晴” 了,与那农民拉起家常来。就连那农民在车上抽起香烟来,她也没有说——她显然知道车上是不准抽烟的。
我看了这一幕,心中十分的不是滋味,一个小小的售票员也会来这么一手,更何况什么书记,主任。我为他们感到可怜。
车又到站了,农民提着麻袋下去了。年轻的女售票员漫不经心地摆弄着几个大鸭梨。
汽车拐了个弯,画出一个巨大的 “? ” 号。
这是记叙公共汽车上的见闻,聚焦于行业之风。主体部分分两层,一是农民赶车。售票员服务态度不好,不让提大麻袋农民上车,农民送上两只梨,售票员“不说话了”,农民挤上了车; 二是售票员讨梨,讨到以后,才“阴转晴”。结尾含蓄,令人回味。
B. 集市见闻
——课本训练题。
下面是初一张伦的习作《集市见闻》。
“走,跟我一起买菜去,帮我拿些东西。”“什么? ”听妈妈这么一说,我头都大了。因为买菜就要去集市,而集市是我最不愿意去的地方,且不说你争我吵声、讨价还价声足够把人的耳膜震破,就那又臭又腥又膻的奇怪气味就够你受的了。所以,自从去年去过一次以后,我就发誓不去第二次。但妈妈的话不能违抗,我只好不情愿地跟她去。
走到集市口,我已下意识地捂住了鼻子,准备接受一次噪音与臭气的“洗礼”,但走进集市后,我惊异了: 过去一辆辆破烂的小三轮车,已被整齐的清一色的铁制摊位取代,地上干干净净再看不到脏水和烂菜叶了。至于臭气,哪儿还闻得到呢?不过,更令我惊异的是,人们的讨价还价声比以前小了许多,更没有看到吵架的。
走在集市上,两眼应接不暇,绿油油的白菜,白生生的藕尖,活蹦乱跳的大虾,鲜红的精肉,吸引着妈妈的视线,而我对水果特别关注。那紫色的葡萄、“红光满面”的苹果,还有河南的西瓜,宜昌的蜜橘,新疆的哈密瓜,广东的鲜荔枝……应有尽有。只要有钱,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到。
妈妈细心地选购蔬菜,认真地与摊主们侃价,摊主们则笑脸相迎,有求必应。不一会儿,我们买了两大包。往回走时,我想起妈妈上次买的那只鸡,回家后一称,整整少了半斤,而当时卖主就是在这笑脸和甜腻声音的掩盖下做的手脚。于是,我对妈妈说: “可别受他们的骗,咱们复一下秤好吗? ” “好啊。”妈妈愉快地答应了。于是,我们来到 “复秤处”,结果每样菜没有一样缺斤少两。怎么会呢? 我无意中一瞟,看见了摊主面前摆着的电子台秤。噢,原来如此! 我们放心地走向集市的出口……
本文的优点善用对比,今之集市见闻与昔之集市见闻,层层对比。
今日更新
-
我的一次发现
[2019-06-01]
-
我成长中的二三事
[2019-06-01]
-
今日家事
[2019-06-01]
-
喜事一件接一件
[2019-06-01]
-
这件事在我的记忆深处
[2019-06-0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