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释】
①汉家、汉将:借汉指唐。烟尘:指军事行动。东北:今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唐时为奚、契丹族聚居地区。残贼:残馀的敌人。开元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张守珪先后大破奚、契丹的精锐部队,故称奚、契丹的馀党为残贼。②横行:在敌阵横冲直撞的英勇行为。非常:不同寻常。赐颜色:赏脸。开元二十三年,张守珪回东都献捷,玄宗赋诗褒美,拜他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还赐彩缎一千匹及金银器物等,给张守珪两个儿子做官,下诏在幽州立碑纪功。此即“赐颜色”的内容。 ③二句写军队出征时声势甚壮。 ??(chuang)金:撞击金属乐器。伐鼓:击鼓。榆关:即渝关,山海关,唐时为东北军事要地。旌旆(jing pei):旗帜。逶迤(wei yi):宛曲而绵长。碣(jie)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
④二句谓双方开始军事行动。校尉:位次于将军的武官。羽书:即羽檄,紧急军书,上插鸟羽,以示加速。瀚海:沙漠。单于(chan yu):古代匈奴君长的称号,后通称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猎火:打猎时升起的火,比喻作战。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⑤极边土:直到边境尽头。胡骑凭陵:敌人的骑兵仗着优势欺凌侵犯。杂风雨:形容敌军凶猛如风雨交加。⑥二句将战士与将军苦乐悬殊作尖锐对照。意谓战士在阵前拚命作战,死亡殆半,而将军却在帐中看美人歌舞取乐。⑦穷秋:深秋。腓(fei):枯黄,一作“衰”。斗兵稀:战士伤亡惨重,能战斗者减少,应上“半死生”。⑧二句谓战士们想到身受朝廷恩遇,常蔑视敌人,奋力死战,但力尽而仍未解除关山重围。⑨铁衣:铁甲,借指征人。玉筯:玉制的筷子,形容女子的两行眼泪,借指少妇。战士想象妻子别离后必为思夫而流泪。⑩城南:唐代长安宫廷在城东北,住宅多在城南。蓟(ji)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北。空回首:徒然望乡。此二句与沈佺期《独不见》“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同一写法。(11)绝域:极远的边疆。更何有:意谓极其荒凉,一无所有。(12)二句意谓早、午、暮看到的是杀气冲天化为空中的战云,夜间听到的是寒气中传来的刁斗声。三时:早、午、暮。刁斗:晚上宿营时用以报更或警戒的铜器。(13)血纷纷:一作“雪纷纷”。死节:为志节而死,为国捐躯。岂顾勋:哪里顾得上什么功名。(14)二句感慨当时没有李广那样体恤战士的将军。沙场:沙漠中的战场。李将军:指汉代李广。《史记· 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与此诗中的将军所为正成对照,讽刺意味很深。
【诗大意】
汉朝时,战争在东北方爆发,汉朝的大将告别家乡父老去打击敌人。男子汉大丈夫本应该驰骋沙场,所向披靡,更何况是在天子特殊的厚赐礼遇后出征。敲打着雄壮的军鼓奔赴山海关外,无数的军旗在碣石山中蜿蜒曲折地飘舞。校尉带着紧急军书飞越沙漠,单于正为出征举行大规模的狩猎,火光照亮了狼山。
汉朝时,战争在东北方爆发,汉朝的大将告别家乡父老去打击敌人。男子汉大丈夫本应该驰骋沙场,所向披靡,更何况是在天子特殊的厚赐礼遇后出征。敲打着雄壮的军鼓奔赴山海关外,无数的军旗在碣石山中蜿蜒曲折地飘舞。校尉带着紧急军书飞越沙漠,单于正为出征举行大规模的狩猎,火光照亮了狼山。
山川荒凉萧条的景象一直绵延到边陲的尽头,敌人的骑兵如狂风暴雨席卷而至。战士们在阵上奋勇杀敌,死伤惨重,而将军的帐下,美人还在轻歌曼舞。深秋的塞外沙漠,荒草都已枯萎,孤立无援的边城在黄昏的落日下岌岌可危,能够战斗的士兵越来越少了。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却一贯轻敌,在战斗中已经使出了全身的本领和力量也没能赶跑围城的敌人。
战士们在遥远的边陲守卫,辛辛苦苦已经很久了;征人的妻子因思念远方的亲人,常常泪似泉涌。年轻的思妇在家盼望亲人归来悲痛欲绝,蓟北的守边战士只能白白遥望南方的故乡。边境形势险恶,战士无法回归故乡; 那里僻远荒凉,人迹罕见。从早到晚杀声震天,激战不止,寒冷的夜晚只听到巡更敲打刁斗的声音。
眼中看到的只是刀光剑影,血溅沙场,为国捐躯哪里是为了名利功勋?你看沙场激战多么艰苦,至今人们都在怀念能够抵抗强敌、爱抚士兵的李广飞将军。
【鉴赏】
高适于开元十五年 (727)、二十年两次北上幽燕,对边塞实况、军中内幕多有了解,创作了 《塞上》、《蓟门五首》 等诗。据此篇小序: 开元二十六年,有从张公出塞而还者作 《燕歌行》 给他看,他“感征戍之事” 而作此诗。张公指张守珪,他于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六年率部讨奚、契丹,两次战败。高适从那位随张守珪出塞而还者的作品和口中得悉两次战败情况,结合他以前的生活经验进行艺术概括,创作了这篇盛唐边塞诗名篇。
全诗生动地反映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首句点战地,“烟尘在东北”,指奚、契丹侵扰。二、三、四句,写 “汉将” 声威; 而“破残贼”、“重横行”,屡露轻敌之意,天子又 “非常赐颜色”,助其骄气。五、六句写行军场面,用浩大声势烘托主将骄气。七句写羽书飞传,军情紧急,八句写敌军猎火照红狼山,见得并非 “残贼”。以上八句是第一段,从主客观的对比中,已预示骄兵必败; 而从辞家到榆关、到碣石、到瀚海、到狼山,长途跋涉,猝遇强敌,其战争胜负如何,更不难预料。
“山川”、“胡骑” 两句,写地形开阔,无险可守,而敌军铁骑,如狂风暴雨袭来。接着以“战士军前半死生”概括士卒拼杀之英勇、牺牲之壮烈,而以 “美人帐下犹歌舞”作强烈对照,揭露轻敌恃宠的“汉将” 并未亲冒矢石指挥战斗,而是躲在远离前线的帐中听歌看舞,寻欢作乐。下面四句,以 “大漠穷秋”、“塞草” 枯萎、“孤城落日”的阴惨氛围烘托 “斗兵稀” 的惨烈景象,又以主将 “身当恩遇恒轻敌”与战士 “力尽关山未解围” 作强烈对照,其战败的罪责应由谁负,已不言而喻。
以下八句是第三段,通过描写幸存士卒的处境和心境,进一步谴责主将。“铁衣远戍辛勤久”,一个“久”字,一个“远” 字,已流露无限思家之情。接下去,不直写征人如何思家,却透过一层,写征人料想妻子从别离以后一直思念自己、双泪不干,其同情、怜爱妻子之情溢于言表,加倍感人。然而主将却没有这种伟大的同情心,因而“少妇” 尽管 “欲断肠”,“征人” 依然 “空回首”。而 “边庭飘摇”,“绝域苍茫”,杀气作阵云,寒声传刁斗,其处境之艰危与心境之悲凉融合为一,将士卒之苦写到极致,也将主将之罪写到极致,为结尾作好了铺垫。
末段四句,前两句歌颂战士血染白刃,战死沙场,并未想到个人功勋。言外之意是: 主将却是要拿士卒的鲜血、生命换取个人功勋的。后两句用“沙场征战苦”引出 “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全篇的思想意义,顿时豁然开朗。怀念李广,说明今无李广。轻敌冒进,丧师辱国,以及征人、少妇,备受痛苦等等,皆将非其人所致。
全诗的主题是慨叹将非其人,因而不像一般的边塞诗那样着重写民族矛盾,而是另辟蹊径,着重写军中矛盾。与此相适应,大量运用对比手法,加强了艺术表现力。最后以怀念李广作结,也是用爱惜士卒、英勇善战的名将作标尺,对比诗中所写的将领,给予无情的鞭挞。
全诗多用律句,又有不少对偶句,吸收了近体诗的优点。每四句换韵,平仄相间,蝉联而下,抑扬起伏,气势流走,又发挥了初唐歌行的特长。从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和艺术表现的完美方面看,既是盛唐边塞诗杰作,也是盛唐歌行体名篇。
今日更新
-
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2018-06-26]
-
高适《燕歌行》,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2018-06-26]
-
高适《燕歌行》,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2018-06-26]
-
《燕歌行》不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而且是整唐代边
[2018-06-26]
-
高适《燕歌行》,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2018-06-2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