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峡山寺》
唐·李翱2
翱为儿童时,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远地3,尝以为无因能来。及兹获游4,周历五峰5,然后知峡山之名6,有以然也7。
于灵鹫寺时,述诸山居之所长,而未言其所不足8。如虎丘之剑池不流9;天竺之石桥下无泉;台山之力不副天奇10;灵鹫拥前山11,不可视远。峡山亦少平地,泉出山,无所潭。
乃知物之全能,难也。况交友择人而欲责全耶12! 去其所阙13,用其所长,则大小之材无遗,致天下于治平也,弗难矣。
1峡山:在广东省清远县南。2 李翱(772-841):字习之,唐代文学家,有《李文公集》。3为俦(chou):结伴。4兹:此次。5周历:遍游。五峰:指作者此次南行所游的五座名山——苏州虎丘山、杭州天竺山、江西大庾岭、广东灵鹫山、峡山。6名:著名、有名。7有以然:意为有它的道理。8“于灵鹫”三句:作者在灵鹫山有《题灵鹫山》一文,历述各山景色之优而未述及其不足之处。9不流:指无水。10“台山”句:台山即大庾岭。此句意为台山的奇险还不符合天然奇观的标准。11“灵鹫”句:意为灵鹫山前面有高山。12责全:要求全面。13阙:缺,指短处。
【析点】 李翱是韩愈弟子,其文学主张与韩愈相近,提倡文以明道,反对空洞无物,这在本文得到体现。作者由名山之不足联想到交友择人不能求全责备,并进而提出用人治国要取长去短则天下不难治平,这样本文就突破了一般题记文章就事论事为写景而写景的局限,在内容上具有了一定深度,颇能发人深省。
文贵曲折。本文没有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开头写峡山寺声名远播,从小就曾耳闻,这次游历所见觉得峡山果然名不虚传;按一般写法,接下去应该具体描写峡山寺之可爱处,不料作者笔锋一转,写峡山及另外四座名山的不足,并得出“物之全能,难也”的结论。继而作者由物及人,由自然及世事,说明交友择人不能求全责备;至此文章又一转折,指出只要用人所长去其所短则天下不难治平。结构上的曲折起伏既给人一种层次感,也使读者有回味的余地,避免了一览无余的单调乏味,且使读者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服膺于作者的观点
-
《“抿”字》
[2019-05-12]
-
《《家书》小引》
[2019-05-12]
-
《《尚书别解》序》
[2019-05-12]
-
《《老子》第三十三章》
[2019-05-12]
-
《一举而三役济》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