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薛处士序》
唐·杜牧2
处士之名何哉?潜山隐市,皆处士也。在山也,且非顽如木石也;在市也,亦非愚如市人也。盖有大知不得大用3,故羞耻不出,宁反与市人、木石为伍也。国有大知之人不能大用,是国病也。故处士之名,自负也4,谤国也,非大君子,其孰能当之。
薛君之处士,盖自负也。果能窥窃尧舜孔子之道,使指制有方5,弛张不穷6,则上之命一日来子之庐7,子之身一日立上之朝,使我辈居则来问学,仕则来问政8,千辩万索9,滔滔而得10。若如此则善;苟未至是而遽名曰处士11,虽吾子自负12,其不为骄欤?某敢用此以赠行13。
1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序:赠序。2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有《樊川文集》。3知:同“智”。4自负:自恃、自诩。5指制:指挥控制。6弛张:弛,放松弓弦;张,拉紧弓弦。《礼记·杂记下》“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以喻治理国家百姓要有合理的张弛。7上:指皇帝。8仕:出仕,指为官。9千辩万索:反复辩析探索。10滔滔而得:得到滔滔不绝的回答。11遽:轻率地。12吾子:对人的泛称。13敢:冒昧。
【析点】 杜牧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说:“处士之名,即古之巢、由、伊、吕辈;近者往往自名之,故作《送薛处士序》。”这就说明本文虽为与薛处士的赠序文,却颇有讥讽意味。
文章开篇即一反一般赠序文道别叙情的格套,起笔突兀,由一设问句“处士之名何哉?”引出了一大段精辟的议论,点明真正的处士是“有大知不得大用”的人,处士之名乃“自负也”,“谤国也”,所以除了才智过人的“大君子”,“其孰能当之!”杜牧对处士提出了如此之高的标准,他本人又一向主张用世,正体现了他“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雄心壮志。在行文上,先立下一个几乎不可企及的标准,也为下文的婉讽埋下了伏笔。
在杜牧看来,薛君自称处士,当然是恃才自诩了。“窥窃尧舜孔子之道……滔滔而得”一节文字,看似推崇薛某人才智超人,可加上“果能”二字便反其义而用之,变得婉而多讽了:你薛某人才智平平,算不上大君子,处士之名,不过是自诩罢了。但杜牧仍不直说,结尾用“若如此”,“苟未至”虚拟语气,含蓄委婉,有“棉里藏针”之力。
本文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和杜牧强调文学创作的用世目的,主张有为而发是分不开的。杜牧这类俊爽峭拔、内容充实、纵横奥衍的散文,也的确在绮丽靡弱的晚唐文坛独树一帜
-
《“抿”字》
[2019-05-12]
-
《《家书》小引》
[2019-05-12]
-
《《尚书别解》序》
[2019-05-12]
-
《《老子》第三十三章》
[2019-05-12]
-
《一举而三役济》
[2019-05-12]